越剧十姐妹恩怨中的虚拟道具之师浦菊初舞美的创意使者

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道具制作领域卓有成就的技术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后桥镇,早年在上海鸿生灯彩店接受了精湛的学徒训练,并在完成学业后继续留任,深入学习和掌握了灯光艺术的基础知识。1954年的冬天,他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从而开启了一段关于舞台道具制作与改进的新篇章。在上海越剧院工作期间,他不仅担任道具组组长,更是推动了业务上的重大变革,将传统的手工艺转变为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他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摸索并完善舞台道具制作规律,为越剧增添了一抹新的风采。

当时,在大型演出的背景下,大型道具如龙椅和古代椅子往往依赖于木匠手工雕刻,这种做法既耗时又昂贵,而且搬运起来极为沉重。然而浦菊初并不满足于这种现状,他坚持尝试,用纸浆及立粉盘花取代木制雕花。这一创新措施极大地缩短了制作时间,同时降低了成本,使得这些曾经沉重如山的大型道具变得轻巧多端。

对于台子的设计,也同样进行了一番革命性的改变。原本采用梅花型或圆形古式纹样的雕花方法虽然美观,但却费时费力且成本高昂。他与同事们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应用石膏模具纸浆脱胎技术来替换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既节省时间又保证质量,让越剧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活力和魅力。

此外,小型道具如杯盘、酒壶、玻璃杯等原本都是真品使用,虽然真实感强烈,但也意味着易碎性高,运输难度大。而浦菊初则提出用纸张材料进行创造,比如用透明纸脱胎制成灯罩,以至于观众几乎看不出差别。这场小小的“工业革命”,使得越剧表演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减少了对物品损坏的风险。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工匠,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在他的带领下,一套全新的製作過程诞生,其中包括纸浆法、立粉法、纸扎法、脱胎法以及刻版法等多种技艺,每一种都能创造出独特且符合戏曲审美要求的小件或大件装饰品。他还培训过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剧院和剧团的人员,有60余人次前来学习这门技艺,广泛推广其独到的艺术理念。此外,由於他的卓著贡献,被评选为上海越剧院和市文化局先进个人,是对他工作精神的一次认可之举。在1975年5月,他被调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1980年12月,则正式退休。但是浦菊初先生对于中国戏曲界尤其是越劇藝術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永遠歷史留存,並對後來世代傳承戲曲技術產生深遠影響。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