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道具之父浦菊初的舞美奇迹 简述越剧几个时期的虚实交融

浦菊初(1920-1994),一位杰出的道具技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后桥镇。他的职业生涯始于13岁时在上海的鸿生灯彩店当学徒,之后他继续在那里工作直至满师。在1954年12月,他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并后来转到了上海越剧院,在那里担任道具组组长。他不仅将自己的业务从传统的纸扎工转变为舞台道具制作,而且还专注于钻研和摸索舞台道具的规律,最终成为了一名拥有高超技能的专职人员。

在过去,大型道具如龙椅、古代椅子以及台子通常由雕花木匠精心制作,这种做法虽然美观,但时间长、成本高且重量巨大。浦菊初通过多次实验和创新,将这些复杂的大型道具改造成使用纸浆及立粉盘花制成,更轻巧且节省资源。他与同事们一起努力,不断探索新方法,最终成功地运用石膏模具纸浆脱胎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这一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

早期越剧舞台上的小物件,如花瓶、玻璃杯、酒壶等,都采用真实的物品进行装饰。但是,浦菊初又一次展示了他的创意,用纸浆脱胎法、纸板制作法制造出了更为轻便可靠的小物件。此外,他还开发了一种透明纸脱胎技术,以此制作灯罩,使得演出效果更加逼真。他的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不仅使得越剧道具变得更加精致,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生产流程,为其他剧团提供培训,也培养出了数十位专业的人才。

由于其卓越贡献,浦菊初曾被评为上海越剧院和市文化局先进个人。在1975年5月,他调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在1980年12月退休之前,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艺术表演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