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道具制作领域卓有成就的技术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后桥镇,早年在上海鸿生灯彩店接受了精湛的学徒训练,并在完成学业后继续留任,深入学习和掌握了灯光艺术的基础知识。1954年12月,他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并最终成为上海越剧院的一员,在那里担任道具组组长。
在业务上,浦菊初从传统的手工艺转向了更为先进的舞台道具制作。他通过不断地试验和实践,不断摸索并理解舞台道具背后的规律,最终成为了一名拥有高超技能、专职人员。在当时,大型道具如龙椅、古代椅子以及台子通常是由雕花木匠手工制作,这种做法既耗费时间又昂贵,而且搬运起来非常重难以操作。浦菊初则通过创新思维,将这些大型道具改造成使用纸浆及立粉盘花制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重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于越剧常用的梅花型或圆形古式台子的雕花装饰,由于其复杂性和成本较高,曾经让人头疼不已。然而,浦菊初与同事们共同努力,最终成功采用石膏模具纸浆脱胎方法取代传统方法。这一新方法不仅轻便牢固,而且节约材料、时间,使得越剧舞台上的演出更加美观、高效。此外,他还将真实物品如玻璃杯、酒壶等替换为纸板制成,以此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创造出更加逼真的效果,他还开发出了透明纸脱胎制成灯罩这一独特技术,这些小巧精致的小道具既符合实际,又能满足演出的需求。此外,他提出了多种制作方式,如纸浆法、立粉法、纸扎法等,为越剧增添了一抹色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全国各地剧院提供培训服务达60多人次。
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卓著贡献,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先进个人,此外他还被誉为“越剧道器之父”。1975年5月,浦菊初调至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直到1980年12月退休。在他的全力以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也见证了他对中国戏曲发展史作出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