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师冯九经-越剧是形容古筝的音色如同她的歌喉清脆动听能在心间唤起一片春天

冯九经:越剧的琴韵与舞姿交融

在古老的越剧世界里,有一位名叫冯九经的琴师,他用自己的胡弦,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1920年出生的他,在那个充满变迁和挑战的时代,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不懈努力,一步步走上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

他的旅程开始于学艺之路。他自幼向先高道士学习拉胡琴,那是一段刻苦但充满乐趣的岁月。在1935年,他进入了农商学社坐唱班,这里的绍兴大班成为他后来演奏技巧的一大基础。他不仅精通二胡、板胡、鼓板,更是尝试着演员这一行当,熟练地掌握了老生角色。

随后,他进入了越剧界,从业伴奏,为寒宫乐团女子科班、尹树春的阳春舞台、陈素娥、魏小云的大型戏院提供过场合音色。这些经历让他对越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他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8年,他加入王杏花戏班,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主角队伍中的主要音乐家之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不断地在不同的戏院间巡回演出,无论是在嘉兴还是峡石,再到上海和宁波,都以其卓绝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的心。

然而,在1957年的政治风浪中,冯九经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这份挫折并未阻止他的创造力与热情。相反,它激发了一种新的艺术探索,让他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擅长拉主胡,冯九经还能吹唢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在他的手中,将四工调(一种传统曲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声音,如1 5·6 54 321 2345 32 和6276等过门音调,这些都源自他的创新精神和对传统艺术深厚理解。

在快节奏部分,大多数人倾向于使用短弓,而冯九经则以长弓著称,这使得他的声音既有力量又带有一丝柔情,为同行所推崇。正如一幅画作需要色彩与笔触相结合一样,冯九经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越剧与音乐完美融合,使得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声而又言语之上的交流方式——一种只有听者才能领略到的艺术语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