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爱花,女,越剧旦角演员。1923年(农历癸亥年)生于浙江嵊州。10岁入鲁家班学戏,工青衣兼刀马,师承女子越剧创始人金荣水。在那不起眼的嵊州,她的艺术之路如同春日里的小溪,不经意间汇聚成江河。她在鲁家班中学习了多年的时间后,在1938年随著名老生姚月明来到了上海,这里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大舞台,她有幸与赵瑞花、李艳芳、尹桂芳等一众名伶并肩作战,共赴风雨,一同沐浴在观众的掌声和赞誉之中。
她的名字逐渐响彻天津,从1950年的“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北上天津开启了南北文化交流的一扇窗户,再到姐妹班时期,她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上的卓越,为越剧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她身上,那份对艺术无限热爱和不断探索的心态,就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让她深入浅出地吸收昆曲表演中的精华,将其融合进自己的表演之中。
她的《红楼梦》在北京上演,那场面令人难忘,无论是欧阳予倩与她单独切磋,或是周恩来总理亲临长安戏院观看,都让裘爱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和使命感。即便是在十年浩劫期间,她被下放工厂劳动,也没有减少对艺术事业的热情,最终,在1979年,“天津市越剧团”正式恢复,而裘爱花则成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推手。
1987年,当她与袁世海、丁至云等一批传奇艺人共同为“天津市平房改造工程”义演时,其奉献精神已成为了全社会公认的事迹。而她的生命旅程,如同一部丰富而又充满挑战的小说,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色彩,每一次台阶都是心血涌泉般地流淌出来。
今天,我们回望裘爱花这段辉煌的人生旅程,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用她的舞台生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当我们谈及天津越剧“南花北移”的创始人之称时,无疑要以裘爱花为代表,因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勇气追求梦想,便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