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音韵的演变与发展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县,早期的演员主要是当地农民,他们在舞台上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嵊县方言。随着剧种的成熟和扩散,越剧不仅在乡村和城市中流行,还吸收了其他如京剧、绍剧等古老戏曲形式的元素。为了适应不同的表演需要,如官带戏和宫闱戏,越剧演员开始学习使用官话,这就使得唱念时更多地采用书面语言。
到了40年代,袁雪芬等人推动了新越剧改革,这一改革不仅影响了表演形式,也改变了语音风格。为了提高表演的通俗性和大众化,演员们逐渐放弃了一些过于土耳其口音的声音,而是更多地使用嵊县方言中的书面语,并且融入了一些话剧、昆曲等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语音特点。此外,一些字词也趋向于普通话,以形成一种有本地方言特色的“嵊县官话”。
据统计,在1980年时,有约350个字词已经转换为近似普通话或中州韵的声音。这类声音被称为“官白”,而保留原有嵊县方言生活语音的声音则被称为“土白”。目前,在越剧表演中,“官白”作为主导声音,而“土白”则作为色彩性的艺术手段来使用。在一些传统小戏以及某些角色的表演中,“土白”会更加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官白”还是“土白”,它们都基于同一个基础——即嵊县方言的声音。这一点决定了它具有完整保留汉语中古语音特征,如声母清浊对立,以及声调系统上的阴阳相对及入声现象。这种独有的声音体系包含28个声母、44个韵母及7个声调,最终构成了20道韵辙和1129个不同的音节结构,为越劇提供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语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