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春风得意、江南水乡的年月里,越剧最早的根基悄然展开。小歌班,在1917年的那段时间内,五六副班子轮番上阵,他们将精心策划的演出带入了上海。这不仅是他们对传统艺术的一次激情澎湃的碰撞,更是越剧史上由“小歌班”向“绍兴文戏”转型的一大飞跃。
从1906年诞生的那一刻起,小歌班就像一只孵化中的雏鹰,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养分。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唱腔和剧目等方面,小歌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戏曲界的人才辈出,一些著名的小生、小旦、小丑也逐渐走出了县城,进入了浙江乡镇,并且有几十个戏班在城市如绍兴、宁波、杭州等地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这为小歌班闯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辛亥革命后,一股新的力量涌现出来,那就是嵊县人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力。嵊县量曾经踏足上海,在光复会骨干人物王金发、谢飞麟以及尹氏姐妹等人的支持下,嵊县籍人士逐渐在上海滩站稳脚跟。而这正好成为了小歌班进入上海的大门。此时,小歌艺人们并未意识到,他们即将卷入一个充满误解与挑战的世界中。
然而,当一些嵊县籍土匪纷纷下山混迹于十里洋场时,他们结成了一个让人称道又令人畏惧的小集团——“嵊县帮”。这些人以绑票为生,在上海滩上形成了一股难以驯服之势,这自然而然地使得小歌 班遭受到了误解和偏见,如同巡捕房无端搜查,或是艺人们被无故关押,而这些都发生在他们试图通过表演赢得观众青睐的时候。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有几个参与辛亥革命的人物挺身而出,他们给予了小歌 班重大的帮助。俞基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有文化背景且富有的商人,而且还是一位热衷于戏曲事业的人。他曾经参与过辛亥革命,并投身于家乡办学的事业。在杭州,他遇到了王金发,并设宴款待他。在王金发被杀后,他转投上海,为小 歌 班第一次进军上海提供了一把关键性的钥匙。
1917年4月,当袁生木、金荣水、高和灿以及其他几位艺人们聚集于新市乡上碧溪村时,他们共同决定再次闯入这个繁华都市。那一次,由杨少卿领衔,加上郑小火和俞传浩作为伴奏师,一行二十多人成功闯进了新镜花园,以“绍兴文书馆”的名义开始他们在 上海 的第一夜演出。不过,由于技术水平不足,以及缺乏丝弦伴奏,只能听着口代唢呐声,“呤嗄”助腔,这一切都让观众笑声连连,最终导致失利回归。
但失败并没有阻止那些志存高远的小生们,他们团结起来,将这一经验作为宝贵教训,用来改善自己的事业。第二次进军沪方,梅朵阿顺带领着队伍,再度踏上了海宁路民兴茶园的舞台。这一次,与前相比,有更多来自京派及绍派的大腕加入,使得表演更具说服力,更受欢迎。但随着卫梅朵与马阿顺计划独立经营而产生分歧,最终还是只能回到老巢继续努力寻求机会。
经过数年的磨砺,无数次尝试,最终汇集男女各色艺术家的精英组成的一个强大的联合体出现。当周钜成任领班时,这支雄心勃勃的小 歌 班再次迈出了向外拓展的心愿步伐。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海宁路民兴茶园或是在新疆路北公益里的华兴戏院,都有一批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每一次表演都更加引人注目,对越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周麟趾则一直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推动者,他不仅是个有抱负的地方官员,也是一个热爱美术文化的人物,为他的梦想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组织了一支专职乐队,让越剧音乐得到革新,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篇章,对未来越剧语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