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春日的午后,嵊县的小歌班聚集在袁生木家中,商议着闯入上海的计划。经过数次失败,他们终于打开了局面,为越剧史上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1906年诞生的小歌班,在十年间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髓,不断提升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的水准。戏班逐渐壮大,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并且演出范围从县内扩展到乡镇,再到城市,如绍兴、宁波、杭州等地。这为他们进入上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嵊县人在上海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其中包括一些光复会成员,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提供了机会。但与此同时,一些土匪也混迹于市井之中,加上观众对嵊县艺人的误解,使得小歌班遭受不少困扰。
俞基椿作为光复会成员,对小歌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曾帮助艺术家们建立起绍剧紫云班、小京班,并带领其参加过辛亥革命。在1915年,他还设宴款待王金发,并帮助小歌 班第一次进军上海。当时,小歌 班以“绍兴文戏”为名,在新镜花园开幕,由杨少卿领队,与俞基椿合作。
1917年4月,小 歌 班再次踏上了去往 上海 的路程,这次由郑 小 火担任派场师傅,以尹氏姐妹及其他绍兴女伶助阵。此行虽然初见成效,但由于缺乏专业音乐伴奏和固定的表演技巧,最终因观众反响冷淡而告失利。
第二次进军 上海 时,小 歌 班改善了一些不足,比如增加丝弦伴奏并邀请林芳锦等名角同台。但直至第三次进军时,由周钜成、周麟趾领队的小 歌 班才真正展现出了它们的实力。他们在海宁路民兴茶园以及新镜花园举办多场成功演出,其中《碧玉簪》、《三官堂》、《梁山伯祝英台》、《琵琶记》、《珍珠塔》等剧目受到好评。
最关键的是,他们开始形成专职乐队,即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为越剧服务的乐队,该乐队由周孝堂、何文秀(赵志刚)组成,他们通过研究和实验,为越剧配上了合适的声音,让这门艺术更接近现代化标准。这段经历对于提高越 剧 的整体水平具有深远意义,也标志着 越 則 音 乐 正式走向革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