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繁华的都市中,有一个名为小歌班的戏剧团队,它们是从嵊县走来的。1917年到1920年的这三年间,小歌班五六次尝试进入上海,经历了失败与成功,最终揭开了越剧史上由“小歌班”向“绍兴文戏”发展的序幕。
自1906年诞生后,小歌班十年来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华,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戏班逐渐发展到几十副,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在县内展开演出,还扩展到了县外,甚至遍布浙江乡镇,有少数 班子还进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这就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辛亥革命后,嵊县人开始在上海有所作为,他们通过光复会支持下,在上海滩上建立起一定的地位。这时期的小歌班也逐渐融入这个环境,但同时也遇到了困难。一部分嵊县籍土匪混迹于市区,形成了一股令人不安的情况,这些事件使得小歌班遭受误解,被无端地搜查和关押。
然而,这场混乱之中,也有一群志士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曾参与过辛亥革命,如俞基椿,他是嵊县中南乡苍岩人,以文化深厚闻名。他曾参与光复会,并在家乡办起绍剧紫云班、小京班。在1915年王金发来到杭州时,他设宴款待。在王金发被朱瑞杀害后,他转投上海,为小歌第一次进军打开局面。
1917年4月,小歌 班艺人聚集于嵊县新市乡上碧溪村袁生木家,再次商讨闯入上海的事宜。经过一番筹备,由杨少卿领衔,一行二十多人抵达上海,在新镜花园进行首次演出,但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加之缺乏音乐伴奏,只能依靠口代唢呐,因此引来了观众的嘲笑,最终回到嵊县。
第二次进军是在同一年,由红角卫梅朵、马阿顺和张云标等二十多人组成的一支队伍再次登上了沪上的舞台。这一次,他们邀请来自绍兴的大师林芳锦、高金香等加入,与本地艺人们共同上演,不仅改善了表演质量,也吸引了一定程度的观众认可。但由于内部矛盾和管理问题,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
第三次进军则是在1919年的冬天,由周钜成领衔的一支队伍。在此期间,他们已经对语言进行了改革,从书面语中汲取营养,以迎合更广泛观众。此举对于越剧语言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越剧奠定了基础。此外,此役还出现了一支专职乐队,为越曲配器,更接近现代音乐标准,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最终,在周麟趾的努力下,一座升平舞台建成了,这成为男小歌兵团在上海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据点。而随着专职乐队的声音增强,以及对唱腔与伴奏研究,该团体终于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真正的才华,并且赢得公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