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寿华,192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一位杰出的鼓师和中员。他出身于艺术世家,从小便对戏曲充满了热情。13岁时,他拜师学艺,在绍兴大班演员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1940年来到上海后,他拜林宝庆为师,转而学习越剧打鼓的技艺。
随后,胡寿华先后加入了刘金招剧团、邢月芳剧团、丹桂剧团、雪声剧团以及东山越艺社等多个越剧团体担任乐队鼓板。在这些经历中,他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演出,而且还在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上海越剧院学馆及80年代初成立的上海市各区越剧训练班兼课教授过越劇樂隊伴奏技能。1983年他退休,但他的贡献依然深受人们所敬仰。
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胡寿华参加过百余部大戏的演出,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情探》等,这些作品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此外,他还执导制作了一系列著名的越劇唱片和录音带,并参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三看御妹刘金定》、《烽火姻缘》、《舞台姐妹》的音乐配乐工作。
胡寿华在研究和实践上,对于锣鼓点法、板式设计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为徽州地区特有的锣鼓风格与嵊县民间锣鼓相结合,将其融入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板腔体系之中,使得他的音乐创作具有独特性,同时也为其他表演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而他的论文集《越劇常用錫管經》,《過門及唱腔伴奏》,《常用板式分类》,以及其他十几篇相关文章,都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艺术教育领域,其中尤以《关于新旧版“江南春”评注之一——论调腔系统》的深度分析,更是成为了一次重要文献成果,被收入至高规格的心书籍出版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