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悲歌戚雅仙与赵志刚的冤狱之声

戚雅仙与赵志刚的越剧冤狱:流派悲歌

戚派是由戚雅仙创立的一种越剧旦角流派。戚雅仙自幼聆听陶叶剧团科班的演唱,1943年随科班到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学习,深受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影响,被誉为“袁派小花旦”。在玉兰剧团期间,她与徐玉兰合作,从《香笺泪》开始以悲劇著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1950年组织合办越剧团,她根据自身音色和擅长悲劇的特点,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建立了“戚派”。

戚雅仙的唱腔朴实而有力,音域虽不宽广,但她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特色,使得她的声音充满力量和情感。“戚派”以简洁不繁、通俗易学为特点,其乐汇看似简单却通过各种手法使其丰富多彩。她们使用鲜明特征音调贯穿各个部分,使人难忘。

邓颖超同志曾赞美说:“戚雅仙的声音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动听,也非常美。”除了擅长表现悲剧情绪外,“戚派”也能创造欢快、明朗的情感,如《婚姻曲》中的喜悦之声。

在平稳旋律中,“戚派”常用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润腔,以强化语调并渲染情绪。尤其是在清板时,他们善于通过细微变化展现华丽与朴素之间的差异,如《血手印》的[尺调腔·慢清板]段落。

“四季衣”,一段代表性的[尺调腢·慢板]音乐,是通过春夏秋冬衣服更换来表达母女别离的情感。这个段落采用启、承、转、合结构,每个季节8句,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音乐形式,让整体布局既逻辑又感人。

尽管经历了很多挑战,“梁祝”和“白蛇传”这样的老戏依然因其独特艺术气息而被赋予新的生命。在这些传统作品中,周雅琴、朱祝芬等人继续推动着这股艺术潮流,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