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戏剧舞台音响技术的发展史上,无线话筒的引入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解决了演出场地大小限制下的声音传播问题,更拓宽了表演空间,使得文化广场和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场所也能成为戏曲艺术的展示平台。若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无法清晰听到台词或听不到声音,这将严重影响到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早在国外,无线话筒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舞台音响中,而国内由于一系列原因,其使用相对滞后。直至1974年,一项重要转变发生了。当时,上海华侨胶木厂与上海越剧院合作,在高立成先生的指导下,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无线话筒。这一年夏天,一辆装满设备和仪器的小黄鱼车伴随着试制组人员来到了虹口区解放剧场。在那里,他们首次运用无线话筒,是在正在进行的一出现代小戏《半篮花生》中。这出戏由上海越剧院男女合演团体呈现,并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无线话筒第一次被用于实战。
然而,当初试用时,由于扩音距离、范围掌握不稳定,以及障碍物造成的问题,还有声音质量问题,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不断努力和调试,最终让这项技术取得突破。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位名叫张国华的男主角,他成了那个时代第一个尝试使用无線話筒的人员。他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对艺术品质的重视,为这项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由于他的积极配合,厂方还专门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适合他声色的无线话筒作为感谢。
1974年8月,一次规模较大的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戏汇报演出在北京举办,这里包括京剧《审椅子》、沪剧《开河之前》、淮剧《拣煤渣》以及两部越剧作品——《龙江颂·闸上风云》及《银针颂》,均采用了新兴技术——无线話筒。这标志着这一技术逐渐走向全国各地,并且即便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小型戏曲团体,也开始考虑配备自己的无線話筒系统。而到了80年代,全中国多个地区都开始购买并安装这些设备,以确保每一次表演都能够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