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走进自然揭秘无线话筒的使用历史与艺术魅力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与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使得不论演出场地的大小或是演员的位置,都能确保观众能够清晰听到台词;它还扩展了表演区域,让上海的文化广场和体育馆都能成为越剧的舞台,而不是仅限于狭小的地方。否则,观众可能会因为听不清台词或声音太弱而错过艺术欣赏的乐趣。使用无线话筒在国际上早已常见,但在国内,由于某些原因,它迟迟未被采纳,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附近的地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合作的情况下,将无线话筒试制成功。那一年夏天,当厂试制组带着满载设备和仪器的大车来到虹口区解放剧场时,无线话筒第一次在上海越剧院男女合演现代小戏《半篮花生》的演出中得到尝试。在这次尝试中,扮演主角张国华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无线话筒的演员。当初使用效果并不好,因为无法精确控制音量大小和范围,以及音质差,不断遭遇障碍。但是技术人员和音响工作人员坚持攻克难题,他们一边向演员解释说服,一边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最终经过几番改进,无线话筒才正式问世。在此基础上,为表彰张国华对这一新技术的支持厂方特意为他定制了一款专用的无线话筒作为礼物。此后,无线话筒逐渐传入国内戏曲界,并且许多小型戏曲团体尽管经济困难,也不得不投入资金购买这种设备。到了80年代,全中国多个地区都开始从上海购置这些设备,从而推动了当时戏曲表演技术的一系列创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