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走进自然无线话筒的先驱与50年历史轶闻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与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使演出不再受限于场地大小,演员的声音清晰传达给观众;它拓宽了表演空间,如上海的文化广场和体育馆都能成为舞台。否则,观众将无法听到台词或声音,即便是最精彩的艺术也难以欣赏到本质。

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这一技术早已在国外得到应用,而国内却因为某些原因迟迟未被采纳。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地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上海越剧院的协助下,将无线话筒试制成功。那一年夏天,当时试制组人员携带装满了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合作,在虹口区解放剧场进行第一次试用。这正是《半篮花生》现代小戏男女合演版首次在该剧场上登场之际,无线话筒第一次尝试发挥作用。

当初,由于技术掌握不足、环境障碍多且音质差,让人难以接受。但厂方和院方决心克服困难,他们耐心向演员解释并说服,同时夜以继日研究,不断调试改进。在几番努力后,无线话筒终于成功投入使用,并特意为第一位使用者张国华专门制作了一套,以此作为对他支持配合的大奖。此事发生在1974年8月,当时北京举办的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戏汇报演出,也是由京剧、沪剧、越剧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包括《审椅子》、《开河之前》、《拣煤渣》、《龙江颂·闸上风云》及《银针颂》,皆采用了这项新技术。此后,无线话筒逐渐流传至国内各地戲曲团体,即便经济有限的小型团队也愿意投资购买。一时间,无论是在哪个角落,人们都谈论着这一革命性的创新,它改变了我们看待戏曲艺术的一切习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