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花韵江西小百花团的溯源之旅

越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等经典剧目为开端,在上海大门外迅速崭露头角。1922年,绍兴文戏时期拉开了序幕。这一年,一群演员——马潮水、王永春等三十余人,从升平歌舞台分离出来,与上海大世界的黄楚九达成合作,并决定取名“绍兴戏”。然而,为了避免与已有的绍剧班混淆,黄楚九不同意这个名称。在商讨之下,他们最终定名为“绍兴文戏”,以区别于其他同行。

"绍兴文戏"这个名字虽然仓促制定,但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实情。首先,那时候嵊县原本是属于绍兴府辖地;其次,小歌班呈现的是一手真的“文”剧,即便偶尔有武打场面,也不过是一种点缀。而到了后来,越剧中的武打更趋向于舞蹈化和动作化,这样的表演方式与生活更加接近,所以“文”确实成为了越剧的一个独特特色之一。

升平歌舞台原名华兴舞台,其老板周麟芷、关之羽、王金水及汤美善都是嵊州人。他们集资翻新此舞台,不仅是出于对家乡戏的支持,更看中了它作为一种生财之道。在翻新期间,他们将小歌班艺人全数包下来,让他们在那里学习提高技艺,并由周麟芷亲自回嵊州寻找乐师,为小歌班进行音乐革新。这对于小歌班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当这些艺术家们拥有这样一个稳定的平台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壮大队伍并提升技术,从而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演员,如魏梅朵、小丑马阿顺、小生张云标、大生裘永根以及老旦姚方松,被誉为升平歌舞台上的六位巨星。但由于受流氓骚扰和内部矛盾影响,1923年升平歌舞台宣布停业。随后,大量艺人们团结起来合伙组建新的戏班,在各个不同的劇場中继续表演。

到1925年左右,加上天宝楼、高兴楼、大华楼、大同楼、如意楼、天海楼、长春楼、荣华楼以及先施公司、新安公司、小世界等地都成为越剧表演的地點之一。此时,“绍興戲”的名称不仅被马潮水等人的团体采用,也被其他各劇場的小戲團所效仿,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紹興文戲”名称直至1938年,当女伶在上海发展蓬勃时,“紹興文戲”正式更名为越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