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她15岁时进入陶叶剧团科班学习,随后在袁雪芬大来剧场的指导下成长。1947年,她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从而以悲旦著称。在1950年组织的合作越剧团中,戚雅仙不仅继承了“袁派”的精髓,还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声音和唱腔风格——“戚派”。
戚派以其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尽管音域并不宽广,但戚雅仙巧妙地利用自己醇厚声音中的中低音区,使得她的唱腔显得丰富多彩。她擅长表现悲剧情绪,同时也能创造出欢快明朗的情感。
在《婚姻曲》一曲中,戚雅仙展现了新生妇女获得解放后的喜悦。这段唱词运用四工腔板式,并通过短促的润腔收音和节奏稳定的技巧,让音调充满活力。而她的甩腔则融合了袁派甩腔的痕迹,又有所创新,比如在《婚姻曲》的最后三字使用特征音调和润腊法组合。
另一个典型的是平稳旋律中的下行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音润腼,这种处理方式加强语调,渲染悲愤、哀怨、激动的情绪,如《血手印》中的[尺调·慢清板]部分。这种技巧使得歌词既简洁又富有变化,让听者感到深刻。
除了这些特色之外,“梁祝”和“白蛇传”等老戏也是戚派演员表演的一大亮点,他们通过特征音调赋予这类经典戏份新的色彩,使其更具艺术性和个性化。此外,周雅琴、朱祝芬等人都是对“戚派”的传承者,他们继续推动这一独特的声音文化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