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辉煌的时代,越剧走上了成熟之路。[四工调]时期的到来,不仅标志着越剧艺术的新篇章,也为女子越剧开启了新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男女演员交替上场,唱腔技巧不断突破,为[四工调]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有的定调虽然流行,但它限制了女演员展现才华的空间,因此,为了让女性的声音更加自由发挥,他们开始寻求新的音乐形式。
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次尝试,女演员们借鉴京剧中的[西皮]以及其他旋律元素,与琴师紧密合作,最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四工调]。这种新的音域更低,更适合女性声音的自然流淌,使得曲风变得更加清丽、柔美且悦耳动听。
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她们都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观众,并融入了绍剧、杭剧、滩簧及民歌小调中的某些旋律因素和表达方式,使每个人的表演风格和特色都有所不同。施银花以其严谨而圆润的声音深受好评,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与发音响亮著称,其唱腔常用字位紧并构成了爽朗明快的情感。
此外,在这段历史里,我们还见证了“小腔”的运用日渐精进,为后来的各流派形成打下坚实基础。而板式方面,也从简单发展到了包括慢板、中板、高板、倒板清板十字句六字调等多种类型,同时起步声落点有“1”、“5”、“6”、“3”,哭腔也被分为三种不同的使用情景,从而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
过门作为音乐的一大亮点,其灵活性与华彩程度令人赞叹,对于整个戏曲作品产生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地位。此外配乐部分,则主要依托于传统戏曲及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哭皇天万年欢,以及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等民间小调,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既古朴又现代感十足的情怀。而伴奏则是通过轻盈的小锣、小鼓以及笃拍助节,让整首歌充满节奏感与韵味,使得观众沉醉其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