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辉煌的时代,越剧迎来了一个转变的时期,那就是[四工调]时期。这是一个女性越剧艺术家崭露头角、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在[正调]的末尾,男女演员交替上场,以及唱腔技巧的一些创新,为后来的[四工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有的定调对于女演员来说显得有些局限,因此女子越剧兴起,就必须解决这一唱腔问题。经过多方尝试与创造,女演员们在琴师的指导下,将京剧中的[西皮]和其他旋律元素融合进去,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四工调]。它采用低音弦6到3,使得女演员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嗓音,从而使曲风更加清新、柔美且悦耳动听。
这段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节奏活泼明快、旋律质朴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乡土气息,同时又带有一种亲切感。在这个时代里,最为人称道的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以及姚水娟等知名艺人,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优异条件,不断吸收绍剧、杭剧及民间小曲中的一些旋律要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独到的唱腔之中。因此,即便是相同的一个[四工调]曲牌和板式,它们也各自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施银花以其严密精准的地平线般结构,她的声音圆润细腻,每一字每一句都清晰可闻,加上节奏鲜明,她尤其擅长于哭声部分,用心地表达出深沉委婉的情绪,让听者心醉神迷。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发音响亮著称,她常用紧凑并排列词语,以此营造出爽朗明快的情境。
到了这个时期,越剧已经开始形成多样化的声音色彩,“小腔”的使用也有所突破,为后来形成各种流派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这个时期也见证了一系列板式形式如慢板、中板、高板、倒板等,并且还出现了十字句六字调等新颖音乐元素。此外,还有起初落声4种不同,如“1”、“5”、“6”、“3”,以及哭泣声音在曲首、中间及结尾三处均有运用,所以整体表现力大幅提升。
此期间过门乐章更是得到极大的丰富性发展,其最显著特征是在旋律华丽而流畅同时保持节奏灵活多变,对整个歌曲进行烘托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配乐则主要来自京戏与民间小品,如柳青娘、小开门悲皇天万年欢,以及民间的小調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等。在打击乐方面,则保留着传统古典音乐特色,如通过锣鼓助力的方式增添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