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辉煌的时代,越剧迎来了一个转变的时期,那就是四工调时期。这个阶段标志着越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女子越剧逐渐成熟、走向高峰的关键时刻。在正调末期,男女演员之间的交替和唱腔创新,为四工调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原来定调无法充分展现女演员们独特的声音,因此她们必须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女演员们借鉴京剧西皮中的过门技巧,以及其他多种旋律元素,不断尝试,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四工调。
它采用低音弦6-3,使得女演员们能够自由地发挥嗓音,从而使曲风更加清丽、温柔且悦耳动听。四工调以其活泼明快的节奏、高雅流畅的旋律著称,它不仅具有优美的情感表达,还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名伶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等,她们都以自身独特的情况为基准,并吸取了绍剧、杭剧、小曲以及民歌小調中的某些旋律因素及表演特色,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唱腔中。
因此,在相同的四工调曲目下,每位艺人的表现风格和特色都各具一面。施银花以严谨构建曲结构与圆润丰富之声著称,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固、高声响亮著称,其安排紧并字位形成了一种爽朗明快之感。而这一时期越剧音乐已经初步形成多样化的声音世界,“小腔”使用也有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的尺度时间区别各种流派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板式也从[慢板]到[倒板]再到[清板],六字調等多样化变化,同时还出现了起調落音有“1”、“5”,“6”,“3”的不同用法,以及哭腔可以出现在曲首、中间或尾部三种情形。这些丰富性质让曲子表现力大增。此期间对过门技术进行深入探索,该技术最大特点是旋律华丽且节奏灵活,对于整体音乐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配乐方面,大量借用戏曲牌谱及民间小歌,如柳青娘、小开门哭皇天等,以至于民间小調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等,其中打击乐尤其注重传统手法,小锣、小鼓常用于唱句间接续,用笃板助节,使整个音乐氛围更加生动有趣。此阶段,是越劇藝術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的一個轉折點,也為後來更高層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