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弘韵越剧团在新家——工人文化宫举行首场演出。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聚集而来:老一辈的戏迷、年轻的大学生,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支民间剧团19年的历史。1993年,当金雅仙带着14名热情的戏迷成立了这个小剧团时,人民路并不像今天这样喧嚣,而“娱乐”这个词还未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她仍旧每天上班赚钱养家,空余时间便是扮演文艺骨干。在那个鼓励发展群众文艺团体政策兴起之际,“弘韵越剧团”诞生于北寺塔的小小舞台。
19年后的金雅仙已是白发苍苍,但她的笑容依旧优雅,从容。谈及当初创立之初,她回忆:“我们15个人都是喜欢唱戏才聚在一起的,每次演出都自己化妆,我们互相笑话一番,然后就上台去唱了。”最初的舞台简陋,没有音响、没有专业服装,只有大家自制化妆品和衣物。但即便如此,那个年代里他们依然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随着时间推移,弘韵越剧团逐渐规范其运作。尽管所有队员都有工作,但业余时间内排练和演出的严格要求让他们几乎无暇他顾,有时热心老听众也会伸出援手助阵。当队员们拥有自己的演出服装、道具和音响后,他们甚至因为不熟悉走台步伐而闹出了许多笑话。
杨菊萍,是一个长久以来一直支持弘韵的人,从第一场到现在几乎未曾错过任何一次表演。她与队员一样熟知每一个故事,也多次帮助他们“提档升级”。殷萍是第二代掌门人,在最初建队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姑娘,现在已经是一位能力强劲且经验丰富的人物。
时代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不仅是阿姨变阿婆、小姑娘为人母这样的年龄增长,还有队伍构成的大量变化。从最初15名基本40岁以上工人的成员转变为如今25名更年轻化,更职业化成员:个体户、经理、白领职员医生等等。这股潮流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激发了一些惊喜,如傅仕琮,他从无锡考入苏州大学,并被金雅仙拉入劇團。他以专业似的技巧赢得了大家的心,这份经历让他成为了一代传奇。
2012年的工人文化宫,一场专门为庆祝乔迁新居而设定的专场 演出了,这里不再是一个偏僻的小巷,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心地带,对于这支民间剧团来说意味着一次重生的机会。在这里,每场表演都会留出时间,让观众参与进来,即使是在最正式的情形下也能感受到这一点。这就是弘韵越剧团——一个由群众自己筹办的地方,无论是否请客,都没有高高在上的规矩,只要有人愿意,就可以参与其中,感受那份纯粹又真挚的情感分享。而对于那些远道而来的老听众们,他们也是这一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对艺术追求,让这段旅程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