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弘韵越剧团在新家——工人文化宫举行首场专场演出,庆祝“乔迁之喜”。这支已有19年历史的民间团体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从八旬老人到年轻大学生,他们都是见证了这个最长寿民间剧团历史的见证者。1993年,金雅仙带着14个戏迷成立了民间剧团,那时候人民路不像今天那样喧闹拥堵,“娱乐”这个词离大家生活还有点远,但金雅仙仍然在朝九晚五地每天上班赚钱养家,没事时扯起嗓子唱几句,是单位文艺骨干。那一年,她首次听说国家鼓励发展群众文艺团体的政策,不久之后,“弘韵越剧团”在北寺塔里的一个小剧场诞生了。19年后,金雅仙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优雅、从容、略微发福。她回忆当初建团的情景:“那个时候我还年轻、没长胖,比苗条。”最初15个人就是喜欢唱戏才聚起来的,每次演出都是自己化妆,都化得像鬼一样。
最早的舞台很简陋,没有音响、没有服装、没有专业姿态和步伐,但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年代,这支队伍还是很快吸引了一大群忠实观众。之后弘韵发展得越来越规范。虽然所有队员都有工作,只是在业余时间来排练和演出,但大家都严格遵守时间表,即便饭来不及吃孩子来不及接送,也不能中断排练。队员们凑钱买道具,有时热心老听众也会帮忙出力。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购买演出服和道具。当问及记者他们穿着便服演出的经历时,一位队员笑着回忆:“我们上台都不会走路,有的人还绊跟头,我们闹了很多笑话。”
今天,当“弘韵越剧团”站在新的舞台上,它已经成为了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一股文化力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时代变迁留下的痕迹:不是只有阿姨变阿婆、小姑娘为人母这样的年龄增长,而是队员构成发生巨大变化。最初15名成员基本都是40岁以上工人,现在25名成员普遍年轻化,职业也更为多样化,从个体户到经理,从白领职员到医生,从大学生等等。
傅仕琮是这一代元老之一,他曾因其优秀的声音被誉为“小琮琮”。他与金阿姨结缘要追溯到1995年的那段故事。他如今仍旧是一位成功的小生,在无锡开了一家保险公司。但即使如此繁忙,他依然每个月都会抽空回到苏州,与前辈们一起复习歌词,用尽全力去呈现完美的一幕。这份坚持让他赢得了同伴们的心。
2012年,“弘韵越剧团”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工人文化宫。在这里,他们能够更好地传递自己的艺术魅力,并且迎来了更多观众。而对于入驻此地,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对过去一系列艰辛努力的一个肯定,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此刻,在工人的掌声中,这支由爱汇聚而成的家族继续前进,其美妙的声音将继续飘荡于苏州街头巷尾,为人们带去一丝温暖、一抹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