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音韵之探越剧源于浙江嵊县,起初演员多为当地农民,其表演语音纯系本土方言。随着发展,剧种扩展至城镇和城市,剧目丰富,从生活小戏到京、绍剧的学习与移植不绝。官腔和宫闱戏的需要使得唱念中增多使用书面语言。40年代的新越剧改革在上海兴起,对舞台语音及内容进行了重大变革,以达到大众化、通俗化目标,演员舍弃一些过于俚俗的土语,而采用书面语音,并吸收国语、中州韵元素。在建国后,有些字向普通话靠拢,但仍保留方言特色。这种从方言转变为近似普通话或中州韵的读音共约350个字。此外,还有官方称呼为“越白”的标准发音,以及作为艺术色彩的一部分被称作“土白”的生活语音。在现今的越剧表演中,以官白为主流,将土白用于传统小戏及特定角色。而越白其基础即来源于嵊县方言,是吴语系的一个分支,与古汉语有着深远联系。它完整保留声调、声母与韵母,使其形成独特的声音体系,即28个声母、44个韵母以及7个声调构成20道辙律,最终形成1129个不同声音节组合。这一系统具有自己的规则和内在逻辑,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同时也体现了这门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大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