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凤鸣越剧音韵对偶简介

越剧音韵的演变与发展

越剧,源自浙江嵊县,这个古老的戏曲形式起初是由当地农民和工匠演唱的。他们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嵊县方言——一种生活语音(口头语音),即人们在非正式场合交流时使用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剧扩展到了城市和更广泛的地方,剧目也逐渐丰富起来,不仅包括了乡土小戏,还吸收了京剧、绍剧等其他古老戏曲种类中的一些表演元素和作品。

由于需要表演官腔和宫廷戏,因此越劇演員們開始廣泛使用嵊縣方言中的書面語言(讀書聲)。1940年代,以袁雪芬為首的新越劇改革在上海兴起,這次改革不僅改变了表現形式,也大幅度改變了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舞台上的語言更加通俗化,大量運用嵊縣方言中的書面語,並且吸收了一些話劇、昆劇所用的國語與中州韻中的聲調元音素。此外,一些字詞的發音還趨向於普通話,使得越劇舞台上的語音更加多樣化。

這種從嵊縣方言轉換為近似普通話或中州韵的一些常用字據1980年的調查統計,有約350多個。因此,在行業內,這種混合以官话为主体,但融入一些土话特色的语言称之为“官白”,而纯粹使用生活语音则被称为“土白”。现在,越剧舞台上主要采用的是“官白”,而“土白”則作为一种色彩性的艺术语言来增添戏曲的情感色彩。

具体来说,当在传统剧目中的生活小戏或者某些角色扮演时,如《箍桶记》这样的角色会采用较多地使用“土白”。至于基础声音,即声母、韵母及调性,则基本保持着汉语古代声音特点,比如清浊对立声母,以及阴阳相对及入声完整存在。这一独特的声音系统有28个声母(不含零声门)、44个韵母以及7个声调构成20道韵辙并形成1129个不同的节奏组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