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唱的越剧魅力戚雅仙流派艺术探秘

戚雅仙的艺术之旅:创立“戚派”越剧流派的传奇故事

在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15岁的戚雅仙踏入了陶叶剧团的科班,开始学习戏曲。随后,她加入了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这里是她艺术成长的摇篮。在与袁雪芬同台演出的过程中,戚雅仙不仅学到了唱腔,更被誉为“袁派小花旦”。1947年,她参加了刚成立的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从首演剧目《香笺泪》开始,以悲情形象著称。1950年,她组织了一家合作越剧团,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声音和润腔唱法,开创了“戚派”。

戚雅仙以其朴实而流畅的情感表达深受观众喜爱。她虽然音域并不宽广,但却发挥出了自己的嗓音特色,使得她的声音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戚派”的唱腔简洁而不繁琐,不事浮华,却能通过各种手法使其丰富多彩。这一鲜明的声音特征贯穿于所有她的唱腔中,让人难忘。

邓颖超同志曾赞赏道:“戚雅仙的唱腔虽然简单,却又动听又美。”除了擅长表现悲剧情绪外,她还能创造出欢快、明朗的情感,如在1950年的《婚姻曲》中,就展现了一种解放后的妇女获得新生喜悦的心情。这段唱用四工腔中的多种板式,有着许多新的创造。

在甩腔方面,戚雅仙也有一些独到之处。她保留了袁派甩腔回忆,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即常常在最后三字使用自己的特征音调和润腊法进行组合。如《婚姻曲》中的“一生幸福断送掉”,最后三字进行了加花扩展,“掉”字采用切分节奏和断续声部润色,是典型的 戚派风格。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平稳旋律中的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声,以增强语调并渲染悲愤、哀怨、激动的情绪。而清板起落分明善于根据词语调和人物感情,在音乐性处理上巧妙变化,为传统老戏赋予新的生命力,比如《梁祝》、《白蛇传》,这些经典作品通过她的独特风格得到重新诠释。

至今,“戚派”依然有许多忠实传承者,如周雅琴、朱祝芬、周美姣等,他们继续推动这股艺术潮流向前发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