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作为越剧旦角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艺术生涯始于15岁时入陶叶剧团科班学习戏曲。随后,她加入了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在那里她深受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影响,被誉为“袁派小花旦”。1947年,戚雅仙与徐玉兰一起加入了刚成立的玉兰剧团,从首演剧目《香笺泪》开始,以其独特的声音和悲剧演技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在1950年的组织合作越剧团中,戚雅仙不断地通过艺术实践,不断创新并发展自己的唱腔风格。她根据自身音色醇厚、擅长悲剧情绪表现的一些特点,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唱腔特色,这就是著名的“戚派”。这种独特的声音不仅朴实而流畅,而且充满了深沉含蓄之感。她的音域并不宽广,但她善于利用中低音区,为她的声音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味。
邓颖超同志曾赞扬过戚雅仙:“她的唱腔虽然看似简单,却又非常动听,也非常美。” 戚雅仙不仅在悲伤的情绪上展现出惊人的才能,还能够创造出欢快明朗的情感。例如,她在1950年的《婚姻曲》中,用四工腔多种板式,表达了新时代妇女解放后的喜悦心情。这段音乐采用快板慢唱的手法,使得节奏稳定,同时增加了跳跃性,让整首歌更加生动活泼。
甩腔也是戚雅仙的一个特色。她保留了部分袁派甩腔回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化发展。在《婚姻曲》的最后三字,“一生幸福断送掉”,使用加花扩展,并且用切分节奏和断续腔进行润色,这正是典型的戚派甩腔回调。
除了这些特点之外,戚派还以平稳旋律中的下行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润腔回调,以及清板起落分明等方式,将语调、节奏处理以及润彩唱法巧妙融合。这使得整个乐章既有华丽又朴素,有变化而平淡,是一种寓华藏简、变化藏于平淡之中的高级艺术表现形式。
周围还有许多传承者,如周雅琴、朱祝芬、周美姣等,他们都是通过学习并模仿古老艺人的技艺,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欣赏到的那些精湛绝伦的小品演员。而他们所展示出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每一次完美发声,都让我们对这门古老艺术产生无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