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越剧旦角流派的创始人与艺术贡献
戚雅仙于15岁时入陶叶剧团科班学习戏曲,次年即在大来剧场为袁雪芬同台演出,与她学习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技巧。1947年,她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首演《香笺泪》后以悲情形象著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1950年,她组织合作越剧团,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不仅继承了“袁派”的基础,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擅长悲剧特点,创造出了新的唱腔形式,最终建立起了“戚派”。
戚雅仙的唱腔以其朴实、深沉而含蓄著称,其音域并不宽广,但她却通过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特色旋律,展现出一股独有的韵味。在她的手下,“戚派”不仅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也能轻松地呈现欢快明朗的情绪,如《婚姻曲》中的喜悦之歌。
她的甩腔也具有鲜明特色,将传统技巧与个人风格巧妙融合。她善于运用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音润腔,以此加强语调并渲染各种情绪。而在平稳旋律中,她会灵活调整节奏和润腔回旋,使得每一次表演都富有变化与层次。
至今,“戚派”仍然是越剧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传人如周雅琴、朱祝芬等,都秉承着这份艺术遗产,为越剧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