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踏上了前往越剧小镇的旅程。这个充满古韵的小镇,曾经是我仅存对传统戏曲美妙旋律和优雅舞姿的一种遐想。然而,这次我不再是远方游子,而是一个即将开始研学之旅的学生。在这里,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到这门艺术背后的故事、历史,以及最重要的是,与一位师傅共同学习这门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
抵达小镇后,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一个戏院。这座戏院看似简单,却透露出一种厚重和沉稳,它告诉我们,越剧并非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传承。我们的导师——一位经验丰富的越剧演员,他以慈祥和睿智著称,在这里迎接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了越剧的历史,从它诞生的背景到发展历程,再到现在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事实。
随着导览结束,我们开始正式进入我们的研学课程。在一个温馨且整洁的小屋里,我们被安排住下,并且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课程内容。一周之内,我们从了解基本理论知识,逐渐过渡到了实际操作练习。我记得第一天晚上,一边享受着家乡风味的小吃,一边听导师讲解《白蛇傳》中人物性格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二天,我们终于轮到尝试动作练习。当时,我感到有些紧张,因为自己对舞蹈并没有太多了解,但我的伙伴们都很鼓励,他们说:“别担心,只要跟着老师做,就不会错。” 导师用他那双细腻的手指轻轻地调整我的手臂位置,然后指导我如何转步,使劲地提起裙摆,以此来展现出“蝶恋花”的动态效果。我惊奇地发现,即使初学者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基础动作,这让我对自己的潜力产生了一丝期待。
第三天,是语言学习日。我虽然已经会一点粤语,但是对于粤汉对照理解还是有点困难。而导师通过不断反复,每个词汇都讲解得清晰无误,让我渐渐能够理解更多歌词里的意思。这不仅让我的歌唱更加自信,也让我更好地融入这个文化环境中。
第四天至第六天,则是模仿专业演员进行场景训练。在这些日子里,我不仅学会了很多新的动作,还学会了如何根据情感变化来调整表演方式。特别是在角色扮演环节,当我穿上粉红色的长衫,用一种既高贵又柔弱的声音唱出《碧波潭》,那份深情与激昂,让人几乎忘记这是第一次尝试。此外,每次课后,都有专门针对个人表现进行反馈,这样的正面互动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
最后三天,是为期三日的大型音乐会准备阶段。每个人的角色都分配好了,而且还需要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精准配合才能完成整个表演。这段时间里,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在音乐会当晚,全体同学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为即将发生的事情热烈欢呼。当夜幕降临,小镇上的街头灯火通明,那些来自不同城市的地方孩子们,无论他们身处何方,都成了这一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共同创造出的节目充满活力,最终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离开小镇之前,有几名新朋友邀请我加入他们组建的一个微信群。那群人来自世界各国,他们都是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而来的研究生。但由于疫情原因,现在只能通过网络交流。不过,每当看到他们发帖分享关于越剧或者其他地方文化的情况时,我总感觉有一股暖意涌上心头,那就是作为一次生活经历所带给我的无尽收获,以及那些未来的可能性——成为保护者、推广者乃至创新的继承者,对于保护传统戏曲以及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青年一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