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寿华(1922~2001),一位杰出的鼓师与中员,生于浙江绍兴的艺人世家。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从13岁便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为绍兴大班演员而闻名。在1940年,他踏上了上海的步伐,与林宝庆(又名大锣阿二)先生学习越剧打鼓技艺。
随后,胡寿华加入了刘金招剧团、邢月芳剧团、丹桂剧团、雪声剧团以及东山越艺社和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等著名戏曲集体,其中包括上海越剧院。他在这些单位担任乐队鼓板,并且曾在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劇班、上海越劇院學館及80年代初成立的上海市各区越劇團培训班兼课,教授了无数艺术青年的乐队伴奏技能。1983年,他选择退休,但他的贡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戏曲界。
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胡寿华参与演出了百余部重要戏曲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情探》,并且他还为多部电影配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三看御妹刘金定》、《烽火姻缘》和《舞台姐妹》,其中尤以对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独特编制表现在众目睽睩。
胡寿华对传统锣鼓点板式进行了革新尝试,不断挖掘整理,使得徽州地区特有的板腔结合嵊绍民间锣鼓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风格既有完整内容,又有别于其他戏曲艺术门类,同时也富含自身独特的情感表达。而他的研究成果如《越劇常用錫鼓經》(The Essentials of Zither and Drums in Yue Opera)、《過門及唱腔伴奏》(Accompaniment for Over-the-Door and Singing Styles)、以及十几篇关于板式分类论文等,都被成为艺术教育单位如上海戲曲學校和戲曲院所采用。此外,《於京韵調之上:對於「揚子江上」的再思考》(Yue Opera Drums: A Reconsideration of "Yanzi River")更是成為了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沪卷中的撰稿資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