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戚雅仙的流派之韵 穿越时空的曲艺传承者

戚雅仙的艺术之旅:从袁派小花旦到独特的“戚派”流派

在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15岁的戚雅仙踏入了陶叶剧团科班,开始了她对戏曲艺术的深刻探索。1943年,她随科班来到了大来剧场,这里是袁雪芬领衔的大师,是当时越剧世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与袁雪芬同台演出的过程中,戚雅仙不仅学到了袁雪芬那卓越无比的唱腔和表演技巧,更被誉为“袁派小花旦”。她的声音温暖而有力,每一次出声都如同一首动人的歌曲,让人心醉。

1950年,戚雅仙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与徐玉兰搭档,从《香笺泪》这部悲剧中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根据自身的声音特点和擅长悲剧演绎,不断创新,在保留“袁派”的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戚派”。这一流派以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它不追求繁复,而是注重简洁易学,以通俗易懂、记忆容易为原则。

邓颖超女士曾赞赏道:“戚雅仙的声音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动听,也很美。” 戚雅仙不仅在表现悲剧情感方面得心应手,而且能够创造出欢快、明朗的情感。《婚姻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段通过四种不同的板式,以及快速慢唱的手法,使音调既稳定又富有跳跃性,让人耳目一新。

甩腔也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婚姻曲》的最后,“一生幸福断送掉”,她采用切分节奏和断续腔进行润色,这正是典型的戚派风格。同时,她善于运用下行小六度或六度下滑音润腔,以增强语调,渲染悲愤、哀怨等情绪。此外,在清板部分,她能巧妙地进行多种细微变化,使华丽之处藏于平淡之中,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

至今,“戚派”仍然保持着其独特魅力,其传承者包括周雅琴、朱祝芬等众多优秀演员,他们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流派,为越劇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