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她15岁时进入陶叶剧团学习,随后在袁雪芬的大来剧场担任配角期间,深受其唱腔和表演技巧的影响。1947年,她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同台合作,以悲剧角色著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1950年组织合作越剧团之后,戚雅仙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她的唱腔技巧,不仅继承了“袁派”的精髓,还创新地融入自己音域优势和悲剧演绎特点,从而创立了“戚派”。
戚雅仙的唱腔以其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她擅长运用中低音区旋律,展现出浓郁的文化底蕴。这种简约而不失华丽、通俗易学又富有韵味的特色,使得她的歌曲成为观众喜爱的一大亮点。邓颖超赞誉道:“戚雅仙的唱腔虽然看似简单,却充满动听与美感。”她不仅能以悲情为主调,也能够轻松转换为欢快明朗的情绪,如《婚姻曲》中的节奏跳跃丰富。
在打破传统规则方面,戚雅仙也颇具创意。她在甩腔上有独到之处,即在袁派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处理,使每一段都带有鲜明特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婚姻曲》中的最后三字,“掉”字采用切分节奏和断续声法进行润色,这是典型的戚派风格。
除此之外,平稳旋律中常见的小六度下行跳进音调,以及六度下滑音润腔技术,都增强了语调效果,使情感更加真挚。此外,在[清板]部分,更善于通过细微变化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通过凄切哀怨长叫头至落语句收尾,用短促下滑音装饰增加韵味。
《龙凤花烛》的四季衣更是展示了她的音乐才华,每个季节均有一套完整的情感表达,无论是春夏秋冬,或启承转合结构,都显露出深厚的情感与逻辑层次分明的手法,让人难忘。而对于经典老戏如《梁祝》、《白蛇传》,尽管其他演员也有所尝试,但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它们便拥有了一种特殊且令人铭记的地位。
直至今日,“戚派”仍然被许多越剧演员所追寻,其传人包括周雅琴、朱祝芬等,他们致力于保护并发扬这门艺术遗产,为越劇留下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