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艺术源流戚雅仙的魅力传承

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她15岁时进入陶叶剧团学习,随后在袁雪芬的大来剧场担任配角期间,她逐渐受到袁派演唱风格的影响,并被誉为“袁派小花旦”。1947年,戚雅仙加入了刚成立的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首演《香笺泪》,凭借其独特的声音和擅长悲剧表演的特点,不断发展并最终创立了自己的流派——“戚派”。

戚雅仙以其深沉而含蓄的唱腔著称,其音域虽不广,但通过对中低音区旋律的充分发挥,展现出一种独特风格。她的唱腔简约而不失丰富多彩,用以呈现悲剧情绪,也能轻松转变为欢快、明朗的情感,如在1950年的《婚姻曲》中。

戚派的一大特色是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腔,这种处理方式增强了语调,让悲愤、哀怨、激动的情绪更加生动。尤其是在清板部分,起落分明,将华丽藏于朴素之中,使得每一段都显得细致入微。

从传统老戏如《梁祝》和《白蛇传》的演绎上来说,戚派也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个性色彩。经过多代传人,如周雅琴、朱祝芬等人的努力保留与发展,“戚派”至今仍是越剧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被人们所铭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