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15岁时入陶叶剧团科班,随后在袁雪芬的大来剧场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风格。1947年,她与徐玉兰合作,在玉兰剧团首演《香笺泪》中展现了悲旦的才华;1950年成立合作越剧团,不断创造和发展,以“袁派”为基础,融合个人特点,最终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戚派”。戚雅仙以其朴实而流畅的唱腔深受观众喜爱,这种简洁不繁、通俗易学的特色,使得她的音调丰富多彩。
邓颖超赞扬说:“戚雅仙的唱腔虽简单,却又动听又美。”她不仅擅长表达悲剧情感,还能创作欢快明朗的情绪,如《婚姻曲》中的新生喜悦。在歌词处理上,她采用短促润腔收音增加曲调跳跃性,以及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加强语调。
另一方面,“戚派”还注重平稳旋律中的细微变化,如清板起落分明,更能渲染悲愤哀怨激动的情绪。例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通过一声凄切哀怨长叫头和乐队衬奏过门后的缓缓唱出,既有低沉哀伤,又有拉开节奏和落音尾腔回响。
《龙凤花烛》的“四季衣”也展现了这一流派代表性的唱段,每个季节都用不同的[尺调腔]来表达母女别离之情。这些结构精巧的情感铺叙让人感同身受。而在传统老戏如《梁祝》和《白蛇传》,戚派通过特征音调赋予它们特殊色彩,让作品更具艺术个性。
至今,“戚派”的精神已经被许多演员继承,如周雅琴、朱祝芬等,他们各自发挥不同风格,为越剧增添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