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艺术革新自然场景中的无线话筒革命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个重大进步。它使得不论演出地点的大小,演员的声音都能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它还扩展了表演空间,使得像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自然环境也能成为越剧的舞台。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无法听到台词或声音,这会严重影响艺术欣赏体验。在使用无线话筒之前,国外已经有先例,而国内则因为某些原因迟迟未能采纳这种技术。直到1974年,当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附近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合作的情况下,将无线话筒试制成功。那年夏天,一批装满了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小黄鱼车伴随着高立成等音响技术人员来到了虹口区解放剧场。当时,上海越剧院正在该剧场上演一部现代小戏《半篮花生》。这个现代小戏是由男女合演组成的,它首次尝试使用了无线话筒。这次尝试中扮演主角的是张国华,他成了第一个使用这项新技术的演员。但当初使用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遇到了距离、范围以及音质的问题。此外,有些演员对此感到担忧,但张国华积极配合,并且最终帮助团队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几番调试后,无线话筒终于被证明是可行性的。一方面,他们向其他人解释并说服他们,一方面,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不断进行调整。最终,无线的话筒得以成功应用,并且作为感谢而特为张国华制作了一款专门根据他的声音设计的人造耳朵型头戴式麦克风赠送给他。

1974年的8月份,由于京剧、沪剧、越劇和淮劇等多种地方戏曲参加的一次学习样板戏汇报活动在北京举办。这次活动包括京剧《审椅子》、沪剧《开河之前》、淮劇《拣煤渣》、《龙江颂·闸上风云》(越劇)及《银针颂》(越劇)的现代小戏表演。此时,无线話筒也被用于这次表演之后,它开始逐渐流传到国内戲曲舞台上,即便是经济困难的小型戲曲團體,也會投資購買無線話筒設備。而到了80年代,全國各地不少戲曲團體都來到上海購置無線話筒,這標誌著這項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並深入人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