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寿华,192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一位杰出的鼓师和中员。他出身于一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家庭,从13岁起便开始学习戏曲表演,并在14岁时成为绍兴大班演员。1940年,他迁至上海,并拜师林宝庆(又名大锣阿二),开始了他的越剧打鼓之旅。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胡寿华先后加入了多个越剧团体,如刘金招剧团、邢月芳剧团、丹桂剧团、雪声剧团以及东山越艺社和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在这些组织中,他担任乐队鼓板的角色,为百余部大戏提供伴奏服务。其中,就连上海越劇院的经典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及《情探》,都曾由他精准地敲击过他的鼓板。此外,他还参与了多部电影的配乐工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三看御妹刘金定》、《烽火姻缘》及《舞台姐妹》,为银幕上的故事增添了一份真实感。
胡寿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奏者,更是对越剧锣鼓点、板式和板腔进行革新尝试的人。他成功地将徽州地区的锣鼓文化,与嵊县和绍兴等地民间锣鼓技艺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越劇鼓板技艺。这项贡献,使得越劇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提高了它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地位。
此外,胡寿华还积极参与到理论研究中来。他撰写并整理了包括《越劇常用锣 drum 經 》在内的一系列论文及教材,这些资料被上海戲曲學校及其他藝術教育單位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其論文“_ 越劇錶 drums 的分類及其應用”上,他為後來出版的大型專著“_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上海卷”作出了重要貢獻。
总结来说,胡寿华是一位对中国戏曲音乐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不仅因为他卓绝的职业生涯,也因为他对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形式所做出的深刻影响。在他的努力下,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欣赏到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古老节拍,那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声音,以及那里的历史与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