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名人录
本报记者 朱海伟 文/图每个周末,从松门文化站楼下经过时,总能听到悠扬的越剧声。沿着文化站破旧的楼梯拾级而上,就能到达四楼排练厅。透过窗玻璃可以看到,一个小姑娘正站在曲谱前唱着越剧选段,周围坐着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拉着二胡等乐器为小姑娘伴奏。
这位小姑娘名叫张黄莹,1990年出生,标准的90后。不过,和我们印象中的90后不同,张黄莹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戏剧表演家。《陈三两·骂堂》、《九斤姑娘·相骂》、《珍珠塔·赠塔》等,都是她拿手的戏曲选段。在本月举行的2011年温岭戏曲大奖赛中,张黄莹已经进入了复赛,今天将登台为大家献唱。
张黄莹出生在一个戏剧爱好者之家,母亲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新河中学文体班78届毕业生,拉得一手好二胡。从小耳濡目染的张黄莹,五岁就会唱越剧,7岁就可以登台表演。“现在的黄莹,我都不是她对手了,更谈不上指导她了。”母亲黄玉闰自豪地告诉记者。
然而,在张黄莹的中小学时期,戏剧曾一度离她很远。“同学们都说唱戏是老一辈人才喜欢的。即使我唱了,也没有人听,更会遭到同学们鄙视的眼神。”受了打击的张黄莹从小学到高中,都不敢在同学和老师们面前提起她喜欢戏剧,更不会主动开口唱。
高三毕业前夕的一个课间,同班一位同学为了调节考试前的紧张气氛,在教室里唱起了越剧选段。“已经记不清当时唱的是哪一段,当时我明显感觉到他唱错了词。”尽管已经很久没有唱戏,张黄莹还是信手拈来,唱出了正确的词。同学听了,惭愧地说:“以后我不敢随便乱唱了。原来还有高人在场。”一句夸奖,激发了张黄莹从小留在心中的戏剧热情。
2008年,张黄莹高中毕业。在暑假的3个月时间里,她开始了疯狂地学戏。抛开了学业上的负担,黄莹每天都坐在电脑前,观摩戏剧选段,边听边跟唱边学动作。“吃饭都停不下,那个时候真是着了迷了。”黄玉闰说。
没日没夜的学戏,让张黄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她浓烈的兴趣。“偶尔心血来潮想唱哪一段,就在电脑上搜索,然后跟着唱。”现在,张黄莹不仅能唱戏剧,还会自己画戏曲妆,有时候也受邀参加一些演出。
2010年,张黄莹参加了温岭戏曲大赛。第一次参加戏曲比赛的张黄莹,由于紧张,唱得眼泪都掉下来,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师傅指导,也没有太多的机会登台。”
一年来,张黄莹珍惜每次来之不易的上台机会,既练胆又练声。
“今年的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希望这次在戏曲大赛中能够有更大的收获。”张黄莹自信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