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昆腔,至今仍然令人心驰神往。然而,昆腔的兴盛已经是过去式了。事实上,这种衰落不是近代所特有,而是在清乾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要分析其衰落原因,必须从那个时代的人们讲起。衰落的原因有自身固有的因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这两者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先从自身固有的因素来谈起。 昆腔虽然同样是南戏的一种,但它与其他腔调有很大不同。它更为重视文学和唱法的传统,这就赋予了它独特的个性。昆腔的“念唱”需要遵循特定的字读语音,在唱腔方面必须依照字声来行腔,在唱词方面则需要符合南北曲曲牌的固定格律。事实上,每一段唱词都按照一定的规格写成,并有规定的曲文。无论是按照曲牌格律创作的长短句,还是按照句式平仄和词汇运用写出的诗句,亦或是按照韵书规定的字音唱出的音乐,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固定的规格和范式。正是因为如此,昆腔才能够拥有如此优美的声音。昆腔是一种需要高超文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的表演艺术。关于唱词曲文、语音唱腔,都必须由资深的文人曲作家来创作,由文人曲唱家来制定谱子,并指导演唱。早在昆腔诞生之时,首个昆腔传奇《院纱记》就是由梁伯龙这位文人曲作家所创作、定谱,并在他的指导下进行排练和演出。这一传统不仅奠定了昆腔传奇创作的基础,并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示范。因此,昆剧的创作和昆腔的定谱,都是由一小部分文人曲家来开展的。 与此同时,观赏昆剧和欣赏昆腔的听众也必须是具备丰富文艺素养的文人。实际上,昆腔和昆剧的兴起对于一个有着相当独立性质的文化、经济层次的“文士阶层”的产生具有根本意义。正是这个文人阶层的存在使得昆腔和昆剧日益完善,并最终成为高雅的戏剧与曲艺表演。对于昆腔的歌伎和艺人而言,文人阶层的好尚和指点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广大观众们,则以观赏昆腔为荣,推崇其为“雅部”,将它发扬光大。随着昆腔艺术的不断高超和完善,它的文艺性质和特点也越来越凸显,这就使得昆剧更加高级和深奥。简言之,昆腔艺术必然紧密依附于那些高贵的“文士阶层”。换言之,若这些文化精英阶层发生变动,昆腔艺术也将面临极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