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样式。传统越剧是戏与曲的完美组合,而越剧清唱剧《红楼梦》将“戏”与“曲”拆分,淡化戏、强调曲,集西方音乐元素与浙江“的笃越剧”结合,交响乐队中渗入二胡、笛子、鼓、板等中国民族乐器,运用乐曲、套曲等清唱剧形式,中西合璧,实为难得的融合艺术之饕餮盛宴。舞台上,没有了写实的道具、布景,借助于舞美、灯光和歌队等手段则丰富了写意的艺术解析。全剧从序曲至终曲共11套乐曲,改变了传统戏曲以场序来演绎剧情的表现手法,弱化戏剧情节的发展与冲突,寻求一种不同于传统越剧的样式感,用音乐来传达“钟鸣鼎食,繁华落尽;木石前盟,故梦何寻?”这一生命感悟、爱的呼唤。
新意境。整台清唱越剧《红楼梦》浓缩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物形象,彩妆戏装上场,以唱为主兼顾表演。舞台上的12位合唱者,以合唱、独唱、和声、混声和角色代入等形式,烘云托月,一如唱诗班的吟诵,又如朝圣者的低语,极致渲染剧场气氛,展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情感走向,传递剧中人的情感寄托,完成了编导借以表现荣宁两府从繁华至凋零气氛烘托的命题。随着片片花瓣在舞台中央的飞扬,“黛玉葬花”不再是传统版注重演绎“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开篇的流派唱腔,而是着重揭示剧中人感悟于自身爱情和命运写下一曲千古绝唱《葬花吟》的心灵氛围,弦乐的低沉迂回,升华主题,给予观众广阔的共鸣想象空间。
新流派。清唱越剧《红楼梦》颠覆了以往“徐(玉兰)王(文娟)版”的样本,赵志刚的尹派宝玉、陈湜的吕派黛玉、谢进联的袁派宝钗,别有风味,耳目一新,焕发生机。甜润委婉的“吕派”黛玉焚稿没有低沉平缓的悲哀,忽慢、忽快、忽低回、忽高昂,宣泄了林妹妹此时悲愤、激愤、怨愤之情感脉络,感伤唏嘘。一曲“尹派”宝玉哭灵在竹林深处回旋,前半段继承尹桂芳原汁原味的韵腔,后半段诠释“赵氏尹派”的新腔,悲情中来,丝丝入扣,越剧流派传承、创新、发展的探索可窥一斑,大段咏叹调,婉转悠扬,在回肠荡气音乐声中收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