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越女争锋第二季在杭州落下帷幕,我市越剧团参加比赛的3名青年演员蔡铁萍、徐琼、黄红燕都有上佳表现。经过紧张的角逐,最后,王派花旦黄红燕止步复赛,袁派花旦演员徐琼、徐派小生演员蔡铁萍力挫群芳,闯进决赛,并入围十强,其中徐琼为旦角组第二名,蔡铁萍为生角组第六名。 “一个县级越剧团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决赛结束后,不少的评委对诸暨越剧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称西施故里的青年演员不简单,她们绝佳的唱腔、扎实的功底充分展示了一个地方小剧团的非凡实力。 千余演员大赛争锋 “越女争锋”始于2006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主办,杭州电视台、绍兴广电总台共同承办,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大型类似“超女”模式的公众选秀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电视传媒与越剧院团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方式,为青年戏曲人才培养寻找新的途径。因为2006年“越女争锋”的参与选手很多都成为所在剧团的“台柱子”,该项比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广大戏迷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当年最集中的评价是,“越女”不仅仅是一场娱乐秀,它承担了一个剧种走向未来的重任。 时隔三年,“越女争锋”卷土重来。这次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及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手主办的第二季“越女争锋”,沿袭了2006年运用电视综艺化手段包装越剧的运作方式,打造越剧在新世纪的“触电”新模式。比赛覆盖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四地。大赛规定:凡年龄30岁以下、越剧专业院团(包括行业剧团、民营剧团)演员及艺术院校师生中从事小生、花旦行当的都可报名参加。上届比赛中的金奖获得者,则可直接进入决赛;银奖及最佳新秀奖得主也可乘“直通车”晋级两大赛区的复赛。 6月赛事启事一出,全国各地上千余名演员报名参赛,诸暨越剧团王派花旦黄红燕、袁派花旦演员徐琼、徐派小生演员蔡铁萍也是这千余名演员中的一员,大家怀抱梦想希望自己能唱响“越女争锋”的大舞台。 实力作证一展身手 诸暨越剧团的3名参赛演员,都是诸暨本土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此中徐琼23岁、黄红燕26岁、蔡铁萍30岁,别看她们年纪轻轻,她们从艺年龄都在10年以上。这次参加比赛,大家是铆足了劲,要赛出好成绩,为家乡争光。 不过,心愿虽美,要在强手如林的越女争锋舞台上实现心愿绝非易事。 3名演员在顺利晋级复赛后,在半决赛阶段遭遇了强劲的对手。按要求半决赛在进入复赛的近60名选手中决出20强(小生花旦各10人)进行排名赛。诸暨观众熟悉的《西施断缆》主演黄红燕第一个被淘汰,这个唱做俱佳的美丽姑娘,虽然在演出时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但是在大众评分环节失分太多,最终被淘汰。此后,复赛花旦组排名第一的徐琼也是同样的原因,进入待定,要和其他选手PK决赛权,这使得诸暨越剧团的晋级之路一下迷茫起来。晋级重担一下就压倒了蔡铁萍身上。 蔡铁萍是半决赛选手中最后一个上场比赛的,她演的是《天道正义》里韩琪《杀庙》一场。蔡铁萍高亢的徐派唱腔和动如脱兔的武生形象,令场内掌声一阵接一阵,最后韩琪舍生取义,自刎倒地。没有任何技巧,也没有任何保护,蔡铁萍直挺挺“啪”地倒地一瞬,令评委动容,叫观众震撼。要知道,这种为追求人物感而不加任何保护的“僵尸”造型,很容易令演员双肺出血,极是危险。更何况,蔡铁萍此时已怀有近2个月的身孕。事后,蔡铁萍也很后怕,她说:“当时我完全融入了比赛中,根本不去考虑这些,只想演好这一场,让自己的三十岁不留遗憾。” 蔡铁萍的奋力一拼让她获得了好成绩,也获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此后PK赛中,徐琼也发挥出色,凭着过硬的实力胜出,两人最终顺利晋级决赛。 众星捧月成就辉煌 说到今日的成功,徐琼说:“这是因为,我们背后有个强大的团队,我们的身后站着一大批人。” “越女争锋”赛期间,诸暨越剧团商演不断。商演是剧团生存的基础,当然得去。但这势必造成参赛者练兵时间缺乏。为此,剧团同事常常主动承担了她们的部分演出任务,让她们有时间多研究准备大赛节目;平时一有空,年长的同事还会和她们一起切磋技艺,提出意见让她们改进。 徐琼PK赛的前一天,为确保徐琼在比赛中能令人耳目一新,团长把全团人员召集到杭州,大家讨论PK时的演出方案,确定原本演花旦的徐琼反串小生,扮演《沙漠王子》。于是,就在这一夜,剧团的服装道具师们,为徐琼改制了一套合身的小生装;音响师跑回诸暨为她灌录了伴奏带;导演为她的王子唱段编排了伴舞,参加伴舞的六名同事连夜把舞蹈排熟。第二天PK时,徐琼的王子造型一亮相,立即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从而让她有机会晋级10强。 接下来,蔡铁萍、徐琼将参加9月1日至6日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的总决赛,以“生旦合作”的方式,和其他9对选手争夺“金童玉女”这一极具越剧特色的称号。忙着备赛的两人,谈到总决赛,已很平静。她们说:“面对同事、领导还有戏迷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会努力争取好成绩的。”徐琼套用了同事黄红燕比赛时说过的那句话:“越女争锋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次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已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记者 应柳漪) (摘自 《诸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