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既熟悉又遥远。 从小我生活在浙江话和各种越剧唱段的氛围中,然而家母严令我们不要接触戏曲,更不能涉及越剧,据说文艺界太复杂。。。。所以上海越剧院离我家很近,但基本不去。记得去的最多的是后期家母被下放到上越食堂劳动,我常去买几角钱菜回家,认识了食堂的大厨顾师傅(他总是偷偷地多给我点菜)和小王(现越剧艺术中心主任)。 平时家里来人找母亲谈越剧,我们都主动避开。。。。相安无事过了几十年,直到母亲辞世,我们在整理家母遗嘱和遗物时被一次次的震撼,母亲没有留下任何财物,却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告别母亲后一段时间我生活的特别迷茫,直到有一天大哥约我和弟弟一起聊天,闲聊中大哥提起当前越剧的困难,最后大家都觉得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为母亲、为越剧做一点事,我们都知道由于我们并非越剧行家,做起事来会事倍功半,然而无怨无悔! 一位银行家对我说,他认为任何一出越剧的经典剧目都要比《妈妈米亚》或《猫》来得精彩许多,可惜中国缺少推广的人才! 列出母亲曾经演出过的剧目,寻访母亲当年的合作者,探索政府的资源,潜在的合作对象。。。。还要恶补越剧的知识,幸好有母亲晚年主持的越剧系列专业书籍。我们的宗旨是推广越剧艺术,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派别。 上海书展母亲的学生亚芬在场签售《玉卿嫂》CD,稍后越剧院前院长吕瑞英阿姨也到场签售自己的书籍,我和大哥都有到场助阵。。。。当年母亲出书签售我们都没有去,我们是为越剧而去,希望越剧越来越火,我们更愿在台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