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谢华越,脑海中立即会跳出一个词:实干家。
谢华越原来叫谢华月,公开场合她都以谢华越示人,“月”到“越”,个中的深意,我想大家都懂。

那天,他们刚刚结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疲惫写在她的脸上。但是,一聊起越剧,她便满血复活。谢团长给我们介绍了这几年建团的甜酸苦辣,一路奔波,为越,为自己,切实感受到了越剧传播的愉悦。深圳,有片长在海滩边、泡在海水中的红树林,深圳青年越剧团就像红树林一样,牢牢的将越剧的根扎在了这片热土上!

她说:“我们真的可以说是爱越痴心人吧,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还是第一年成立的时候,就自掏腰包,把自己主要的演员就一个人凑个两三万啊,然后凑到二十多万吧,排了一部五女拜寿,演出之后反响很不错的。当时吸引了很多的一批在深圳不懂越剧的人,看了以后喜欢上了越剧,然后加入我们团的也很多。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等于说你在深圳投入一个越剧点,就在我们团里就有来自一些江西的、湖南的、四川的,喜欢越剧的都很多,而且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普遍都比较年轻的,像我这样的还属于比较偏老的。越剧只能去现场观看才能有那种气氛,其实线上跟现场感官还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