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林妹妹就是罗汉钱戏曲创作精彩唱段匮乏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舞台期盼今日刘如曾 《东方讲坛·戏曲音乐赏析》开讲之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亲临现场,称赞这是她“几十年来一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项重要艺术工程”。 对当下优秀戏曲音乐的匮乏,老人深表遗憾。她指出,戏曲舞台不能总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也不能总是“罗汉钱”。观众期盼为大家所传唱的精彩唱段问世。 精品佳作 一曲难忘 袁雪芬深情回忆起与已故作曲家刘如曾的合作往事:“老刘艺术上博采众长,是戏曲音乐创作的高手。在与我们几十年的合作中,总是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我与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等,都是自己设计唱腔的,老刘对我们十分尊重。像越剧《祥林嫂》摸烛台的音乐,我当时觉得不够贴切,他马上改成如泣似诉的板胡独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袁雪芬动情地说,组成戏曲艺术的诸因素中,最具有社会渗透力的是戏曲音乐。上海这座城市不会忘记老刘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等付出的心血,不会忘记老刘为沪剧《罗汉钱》《星星之火》等谱写的唱段,也不会忘记老刘为昆曲《长生殿》等剧目作出的贡献。这些剧目中的不少唱段至今仍为大家所传唱。 声腔艺术 戏曲之“本” 老人说,提起戏曲,谁都知道“曲”的重要:“曲”是区别各剧种的主要标志,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然而,对综合艺术中专司编曲、作曲的戏曲音乐家的重要性,就未必大家都能认识清楚了。演员唱得好,很容易出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戏曲音乐家却默默无闻,清贫自守,这很不公平,也不利于戏曲事业的发展。 袁雪芬批评现在的人们对戏曲音乐重视不够。论一剧之本,人们重视编剧;论舞台体现,人们重视导演和演员,现在又开始重视舞美;论演出效果,人们研究剧场气氛和观众心理,但戏曲音乐则长期没有在戏剧的宏观把握中处于应有的地位。她强调,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从本源上说是声腔系统的变迁史。直到今天为止,各种戏曲剧种安身立命之本仍然是它们之间不同的音乐特征。 戏曲音乐 期盼创新 刘如曾是学西洋音乐出身的,上世纪40年代在田汉先生的启发下投身越剧作曲,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他悉心揣摩戏曲音乐的特点,又从国际视野提高它的音乐品格。老刘作的曲子,既符合剧作主旨、人物性格、规定情境,又便于演唱和流传,在雅俗关系上获得了很好的平衡。像他作曲的越剧《梁祝》,一拍成电影就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获音乐片奖。 袁雪芬强调,中国戏曲综合性艺术体制以及反复加工的过程,都决定了精品佳作的诞生必然要靠编、导、演、音、美各路人才。今天,年轻一代的戏曲音乐工作者所面对的问题,有些是老刘曾经遇到过并解决了的,有的则是老刘没有遇到过或没有解决的。但只要有老刘当年从音乐学院毕业踏进雪声越剧团时就准备开创一番事业的决心,我们的戏曲音乐创作就能开辟一个全新局面。戏曲的振兴与发展,期盼着今日的刘如曾早日出现。(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