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后 嵊州民营剧团再次挺进上海滩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5月13日,对于越剧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在90年前的这个日子,一帮腿上泥巴还没抹干净的嵊县民间艺人,大着胆子闯到上海,从此“的笃班”不再只唱简单旋律,在大上海演变成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90年后,又逢越剧百年华诞,浙江嵊州的草台班子再次进到大上海,他们是嵊州庞大的民营剧团群体中的佼佼者,这次在逸夫舞台演出他们的拿手剧目,连演两天,5月15日晚为《天之骄女》,5月16日晚为《富春令》。 嵊州越剧艺术一团的当家小生周小英跟着剧团来到上海时已经是5月14日傍晚了,这是她长到三十多岁第一次进大上海,尽管天色已暗,她还是和姐妹们兴致勃勃地去溜达了一下黄浦江边的那个外滩以及慕名已久的东方明珠塔。随后,这些来自嵊州民间的越剧名角们在南京路上买了包子,作为她们在上海吃的第一顿晚饭。回去的路上,她们被上海的哥绕了点道,周小英愤愤地说:“他看我们是外地人,就欺负我们啊。” 我们不知道90年前,同样在这个,后来成为越剧大师的施银花、屠杏花这帮嵊县小姑娘,是否也和她们的小老乡周小英们一样,眼花缭乱地看着花花大上海,希望被这城市接纳,又怕被欺负了。越剧,居然就是在这群乡下姑娘的忐忑中繁荣起来了。对于大上海,这回再次请来泥腿子草台班子不过是为了纪念,或者说,是一场有着特别意义的秀;而对于这些朴实自信的民间艺人们来说,他们希望这是个再次延续祖宗辉煌的契机。 剧团:只能做到软成本不亏 这次进大上海,团长陈正庆可说是下了大血本,这个团是他和当越剧演员的老婆合办的。推掉了原来在温岭的出场费不低的演出,咬咬牙把几年前7000元买来的国产音控台换成14000元的进口的,所有的无线话筒全换成新的,因为逸夫舞台比乡下的台子大太多,原来的舞美道具就不够大了。这样,光硬件就砸下了七八万的本钱。这还不算一个团四五十号人的交通费、住宿费、餐费,而且一住就是三天,这些是软的成本。虽然这次进沪嵊州市政府是给予他们剧团一定补助,上海方面也给了一部分演出费,但是对于剧团来说,也只能做到软成本不亏。 七八万,对于一个勤俭持家开夫妻店的民营剧团来说,可是笔很大的投入。不过陈团长显然认为这笔钱花得值。“反正这些东西以后总用得着的,就是借着这次来上海先买了嘛。上海可是不得了的城市啊,我们不能在上海观众面前丢人。如果这次我们能在上海演得好,让上海人认可,那以后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听说,如今在民营剧团中也开始比拼品牌,陈正庆的夫妻店进过大上海,这以后说起来可了不得,说不定,因此他们剧团的出场费就能够更高。 演员:从不提前走台这次特意走台一天 为了保证晚上演出质量,演员们早上9点就集合,一直走台到傍晚。这出已经在乡下演了上千次的戏《天之骄女》,本来她们从来不在演出前走台。“上海的舞台太大了,我们不熟悉,所以一定要走台,以免到 当年,一帮嵊县小姑娘勇闯上海终成大师90年后,嵊州民营剧团再次挺进上海滩上海演出商说,浙江的民营剧团很有眼光时候出丑。” 但是对于演员们来说,如果忽略心中的紧张,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轻松的一场演出。逸夫舞台环境好,室内的,不比乡下露天演出风吹雨打。而且头一天到的,可以休息,之后两天一天只演一场,对于他们这些每天要连演两三场的民间艺人来说,太小意思了。 剧团领导:民营剧团的钱都是省出来的 已经从事民营剧团工作20年的嵊州民营剧团管理办公室主任应华均,这次是作为剧团的领导来的。对于民营剧团进沪,另一个高兴的人显然是他。他说这些民营剧团大多会演一百多出戏,至少可以做到一个多月连续演出不重的戏;他说这些民间艺人们改编路头戏,能自己编曲编词做导演,是多么不容易,他们的艺术经历与那些越剧老艺人一模一样;他说如今民营剧团的演员最高工资正月里有一万一月,普通主角都有四五千,很棒了;他说民营剧团演的是大众文化,中国80%的群众是大众,大众就看大众文化,所以很看好民营剧团的大好前程。 那么,如今这帮形势良好的泥腿子是否能和前辈们一样,到城市里来打造个金饭碗。应华均稍微沉默了一下:“城市里没有便宜的午餐。”深深了解民营剧团的他,知道民营剧团的钱是省出来的,下乡演出时,他们就睡在人家祠堂里,几乎把所有可以省的费用都省下了。在昨天下午的后台,我们亲耳听见一个演员抱怨新买的无线话筒太费电池。 上海观众:还是觉得有点土味 晚上7点,《天之骄女》终于开锣。上海方面说,情况比他们原先预计的要好,两场演出门票达到1万多元。剧场内粗粗看来,大概有50%的上座率。这种上座率对于上座率一般不低于七八成的逸夫舞台来说,不算太高。 台上的红幕布对于乡下的观众来说,可能是非常悦目的,但是对于早就看惯大场面的上海观众来说,却还是觉得有点土味。开场不多久,就有四位挑剔的观众离场,他们的本意是想来见识草台班子的泥味,没想到他们今天演的剧目却原来还是专业剧团那些剧目,当然水准跟专业剧团有一定差距,没意思。不过,大多数观众还是看得甚为新鲜。 上海专业演出经纪人、这次演出的促之一许霈林觉得,就从市场眼光和经营手法而言,浙江的民营剧团已经很有眼光。但是如果提些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今的民营剧团们还需要向他们的前辈学习,不仅能在农村市场玩出名堂,而且还能适应都市,在很多方面向都市靠拢,这也是90年前的嵊县艺人们之所以能在大上海立住脚跟的重要原因。或许当年施银花她们进上海时,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艰难地踩出来的。就如应华均所说的,这次我们的草台戏班只是来见见世面,探探路,以后的路还长着呢。(特派记者 张盛) (摘自 《都市快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