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越剧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我和越剧

梨园百花争艳,越剧是其中最美的一处。 它与京剧、黄梅戏、豫剧并称为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越剧起源于浙江,诞生于上海。 它以其柔和、优美的风格,在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展现了江、浙、沪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景观。

可能因为祖籍在浙江,所以我对越剧情有独钟。 我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越剧的影响:习惯了听父母随口哼着流行的越剧唱段,以为世界上就只有这个可以唱; 我习惯了看到亲戚朋友来我家开戏,你表演一首曲子,我唱一首曲子,手、眼、身俱全,包括弹、弹、唱。 感觉真的很生动有趣。 于是,她逐渐开始模仿,先是依依学唱歌,然后干脆穿上成人裤当袖子,爬到床上当舞台,开始比划、转身表演。

最美的记忆就是回家乡浙江诸暨过年。 每逢正月,村里总要上演好几天的戏。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室外的舞台前。 过年的气氛比除夕夜要浓重很多。 戏总是在傍晚开始,天清如水,月明如星,舞台上光影闪烁。 耀眼的服饰、华丽的脸谱、震耳欲聋的鼓乐、高亢的曲调,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其美妙的世界,就像我听童话故事或神话时所想到的一样。 世界也是一样的,它神奇、多彩、充满想象力,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演出结束得比预想的要早,但还没等我看够,我就趁着大人们不备,偷偷溜到后台看演员们脱衣服。 近距离看这些服装和头饰,真的很漂亮,就像仙女的衣服一样。 如果能穿上剧中小姐穿的粉色连衣裙,戴上璀璨的珍珠凤冠就太好了。 啊! 郑美美正想着,就被愤怒的大人们的喊叫声和咒骂声弄得有些困惑。 最终,她被强行拖着,只能无奈地走出后台。

后来,当我大一点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带我去剧院看越剧电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70年代风靡全国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著名越剧大师徐玉兰和王文娟分别饰演贾宝玉和林黛玉。 小小年纪就能明显感觉到它比我以前看过的所有舞台剧都要好。 不仅服装和人物更漂亮,唱歌也更好听,伴奏也好听多了。 最重要的是背景是真实的,房子也是如此真实。 气势磅礴,花园美丽如仙境! 当然,我对这部剧的剧情还是一头雾水,但我也能大致分辨出是非。 不然,我怎会怜黛玉,恨宝钗呢? 看完之后,我思考了好几天。 之后,我又陆续观看了《追鱼》、《花烛泪》、《梁祝》、《柳毅传奇》等越剧电影。 上学后,我渐渐能看懂戏剧了,自然也明白了剧中人的恩怨情仇。 我还能够区分各种演唱风格和流派,并确定表演水平。 这让我对越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仅仅是外表的热闹和好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广播电台举办了全国性的“越剧中青年演员大奖赛”活动。 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会播出十位演员的比赛片段。 演员的真实姓名并未透露。 他们都是用数字代号的。 观众投票选出他们最喜欢的“十佳”演员。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我饶有兴趣地参加了这次活动。 每天我都把耳朵贴在半旧的半导体上专心聆听,还用笔在笔记本上记下点点滴滴做笔记。 听完所有比赛的唱段后,我从指定的报纸上剪下投票表,认真填写我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定的十位演员的代号,然后争分夺秒地赶到邮局寄出。出来。 终于盼来了“十强”名单的揭晓,但只入选了六人,与预期相差甚远。 我失望了很长一段时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越剧发展方兴未艾。 当时,改革开放给越剧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电声伴奏的运用、与时俱进的唱腔和表演风格的创新、剧目内容的多样化等,这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成为粉丝。 团体。 同时,随着卡式录音机的产生和普及,人们接触越剧的机会也越来越方便。 家里买了一台之后,一有空闲学习的时候就入手了。 我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几盒磁带。 大多收录了名演员的经典咏叹调,一首首,如天籁之音,让我陶醉其中。 ! 就这样,我学会了大部分咏叹调,形成了自己的曲风偏好。 那时我正在上初中,正值青春年华。 课余时间,我经常和班上几位喜爱越剧的女同学聚在一起,讨论、分享、批评她们的表演。 更有趣的是,我们把课本上的诗词当作现成的戏曲歌词,用越朝的曲调来唱。 这几乎是一首即兴的歌曲,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如果有越剧电影上映,我们一定要预约一起看。 《五个女儿过生日》和《桐花泪》两部电影都烙印在我们的青春记忆里。 此后,功课越来越繁重,这样快乐的聚会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从20世纪90年代到接下来的三十年,我先是忙于学习和工作,然后有了家庭和孩子,所以我努力编织着平淡而精致的家庭主妇生活。 我在音乐播放器上听它,但我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已经不如以前了。 尽管如此,越剧的情感底色依然没有改变,因为每次看完一部难得的戏曲之后,一种柔情曼妙的心情,就像遇见了爱人一样,会在心里慢慢荡漾,然后化作一段清凉的片段。玉露,缓缓落在我的光阴之树上。 这种从小形成的兴趣,早已沉淀在我的心里,渗透到我的骨头里。 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如洪流般涌出。 20世纪90年代,随着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传统戏曲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低谷。 当时越剧演员的外流现象相当严重。 有的进入音乐、电影圈,有的则跟随潮流,到海外经商。 不过,有的演员依然非常冷静、执着。 他们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艰苦奋斗坚守着这个精神家园。 他们为推动越剧的不断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事实证明,能留下来的,才是最好的演员。 随后的几年里,他们大多成为越剧界的精英,并荣获梅花奖。 他们不仅为观众奉献了许多精彩的作品,还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支演员团队。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 直到2001年,中央电视台才开设了戏曲专题频道,向越剧界释放了春暖花开的信息。

此后,不少优秀越剧剧目在戏曲频道“天空剧场”这个顶级的网络戏曲舞台上演,吸引了全国众多新老戏迷,激发了演员的演艺热情。 随后,一些地方卫视也推出了以推广地方戏曲艺术为目的的栏目,如《上海彩剧》等。 一年一度的元旦戏曲晚会和春节戏曲晚会都有优秀越剧演员的精彩表演。 即使是入围节目数以千计的春晚,越剧表演也从未缺席。 近年来,传承戏曲艺术的呼声愈发高涨。 为此,中央电视台歌剧频道精心打造了《梨园挑战我来担》栏目。 一时间,艺人乃至非越剧界人士纷纷登台体验越剧。 这几年,我渐渐进入了知天命的年纪,悄然退到了社会舞台的边缘。 乡愁突然油然而生,自然向往越剧。 在当今的数据时代,获取信息就像呼风唤雨。 您脑海中的越剧剧目或唱段,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即时调出。 于是我和越剧就进入了形影不离的状态。 我走在路上用蓝牙耳机听。 坐在公交车上,拿着手机看书。 但我更喜欢坐在电视机前看戏剧。 当然,我最想要的还是坐在宽敞的舞台前观看现场表演。 可惜我不在越剧中心。 早年有本地或浙江等地的剧团。 来来来,这几年没看过了。 看来童年的醇厚童趣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

我对越剧的热爱并不在于我的唱功、表演能力,而是在于我对越剧的理解、欣赏和影响。 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我问精通越剧的父亲:“如果我演越剧,我能演什么角色?” 父亲直言不讳地说:“以你的外表和声音,最多只能扮演一个老学生。” 我很不服气。 我又问:“那我就不能演小学生了?” 父亲摇摇头说:“你太没面子了。” 我指着姐姐问:“那她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当然是女主角了。” 父亲问道。 他满意地笑了。 看着美丽苗条的妹妹,我的心都凉了。 即使如此,也丝毫没有减少我对越剧的喜爱。 我认为如果你热爱一门艺术,能够从事它是件好事。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欣赏它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通过多年的近距离接触和细心了解,我对越剧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 我觉得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唱腔和表演,更在于它的措辞和内涵:

首先,越剧唱腔多、流派多。 花旦和小生是越剧的两大职业,流派也大多集中于此。 花旦派主要有王、符、禄、金、元、齐等; 孝圣派主要有徐、范、尹、毕、鲁等,各派名称均取自创始人的姓氏。 如小生徐派和花旦王派分别是老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创办的。 越剧各流派都有自己的唱腔风格,彼此差异很大:小声中,徐派华丽奔放,范派博大雄浑,吟派飘逸柔美,碧派清雅柔美。粗犷清爽,鲁派清新淡雅; 花旦中,王派温文尔雅,傅派飘逸,鲁派娇艳,金派雍容华贵,元派端庄典雅,齐派忧伤而温柔。 虽然越剧流派之间的差异很明显,但同一流派并不是铁板一块。 不同的演员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气质特点进行创作,从而使同一流派在风格上表现出微妙的差异。 形成该流派的高度个性化分支。 比如徐派青年学生钱慧丽和郑国锋,都是徐玉兰老师最喜欢的学生。 两人都继承了徐派华丽奔放的风格,只是钱慧丽多了几分富贵浪漫,而郑国锋则多了几分优雅奔放。 作为王文娟老师的亲传弟子,王治平在王式中融入了几分美感,从而将王式的温婉特点发扬光大; 而单阳平对王式的诠释则更加端正、雍容,从而凸显了王式的优雅气质。 。 又如,阴派少年在毛伟涛眼中,透着一股不平之气; 对于赵志刚来说,他充满了缠绵和深意; 而对于王君安来说,他却有着温柔老实的外表。 她们都出身于鲁家名门望族,长得漂亮迷人。 不过,陈慧玲更加冷艳,王彬梅更加傲慢,吴素英娇媚天真,黄逸群更加优雅。 可谓枝繁叶茂,各领风骚。 由于各流派有不同的风格和表演特点,舞台上塑造的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造型各异,吸引着观众。 我比较喜欢王式花旦,因为我喜欢安静、矜持,声音不高不低,最接近王式中音的温文尔雅。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式饰演的角色大多都是温柔多情的。 无论是《红楼梦》中的黛玉、《追鱼》中的鲤鱼、《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皇帝与村姑》中的桂兰、《蝴蝶梦》中的田秀,她们都是深受我喜爱。 我收集了大量王派的独唱唱段以及王派表演的节选或全剧视频。 我通常会一遍又一遍地跟着他们学唱,乐此不疲。 我大致可以算得上是王派戏迷。

其次,越剧的剧本真的很美。 歌剧的主要部分是歌词和对话。 对白多为口语,贴近生活,清新生动,而歌词则是该剧的精髓。 从形式上看,歌词长短不一,句型灵活。 有些句子押韵,有些句子每隔一个句子押韵,有些押韵到整个段落的末尾,有些在中间改变押韵一次或几次。 潜台词非常特别,而且大多数都是押韵的。 含蓄、空灵且永恒。 无论是看戏还是听戏,真正的乐趣在于欣赏戏剧。 你欣赏的是文字的意义和文字的意义。 因此,黛玉听了歌剧《牡丹亭》的歌词后,感慨万千,心里暗想:原来戏里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戏曲。并且可能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越剧的歌词既雄辩又意味深长。 如果你用心聆听,你不仅能体会到戏曲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想到戏曲之外的世界。 您不仅可以欣赏到歌剧中美妙的意境,还可以感受到汉语的无限魅力。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段落:

《红楼梦》中,宝黛初见对唱中有这样的台词:(宝玉唱)林妹妹从天而降,如一朵清云初出秀; (黛玉唱)我刚才说他肚子里长了很多草。 他轻浮,骨子里却独特,不落俗套; (宝玉唱)静如花照水面,动如风吹柳。 (黛玉唱)眉眼眼角都藏着一种精致的美,声音和笑容都透露出她的温柔。 一段空灵优美的文字,唱出了彼此的美好印象。

在《孟丽君》“探病”戏中,孟丽君的未婚夫皇甫少华假装生病,请精通医术的当朝宰相来看望他。 此前,少华就高度怀疑宰相是他女扮男装的妻子孟丽君,想要向他借钱。 为了一探究竟,他特意把丽君亲手送给他的自画像挂在了书房里。 两人围绕着这幅画进行了二重唱。 孟丽君见少华对自己“躲在画里”极为不满和困惑,于是改变了主意。 他鼓励安慰:“天篷只有好风来了才能打开,青云有路,终于可以到达……你因肖像而生病,但肖像却难以说话”看着她如明镜般清澈透亮的眼神,我相信她已经知道你的想法了。你可以看到她那柳眉轻扫着她心中隐藏的智慧,她心里一定有好主意。”寥寥数语,可以说她机警又聪明,充分展现了孟丽君的美丽和智慧。

《追鱼》“图书馆”部分的歌词也很精彩。 落官后裔张珍投靠自幼订婚的金家。 公公想要拆散这段婚姻,对她说“三代不招白衣女婿”,就命她去自家后花园的图书馆读书。准备考试。 张珍看透了公公的心思,暗暗难过。 这一切都被花园碧波池里修炼了千年的鲤鱼精看到了。 她修养了一颗娇嫩的心,对张珍深表同情和喜爱,因此成为了金家的小姐。 牡丹的出现来到图书馆与张震私下见面。 张珍惊喜万分,认为牡丹姑娘是真心相爱,与父亲心意不同,便唱道:“我张珍千里迢迢来探亲,还有公公。命我到碧波湖边学书法,我常把自己比作张宇,但我没有运气。” 亲亲龙女,今晚就让多成小姐来吧。 难道这就是眼前的一个梦吗?”鲤鱼羞涩而深情地唱道,“我只为父亲打工,不去想这些。 疲倦的丈夫独自一人面对晨昏的光亮。 谁在乎风是冷还是暖? ,我孤单凄凉,没人关心我,知道牡丹知道了我心里也不安,所以晚上就躲着父母去看望丈夫。 你不觉得我早就在琴声中感受到了张浪的用意,龙女的精神在我的梦里是第一位的。” 张振赫听后又喜又忧,唱道:“好梦,龙女魂先来。我是穷书生,家境贫寒,名气未上龙榜。”还有老虎,我怕会毁了你的一生,小姐。” 李渔不同意,承认道:“你永远不会成名。” 如果你没有进入龙虎榜,我想你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就算是,你这辈子也很难在蛤蟆宫夺冠,而牡丹也绝不会改变你的初心。 希望你们夫妻俩玩得开心,常说说话,比玉堂里的金马还要好。”此话一出,张胜感慨万千,他爱戴敬重。美女在他面前,唱道:“她不但容貌美丽,湖海英气也令人敬佩。”这首你我对唱,字字深情,句句真心,不仅展现了两人之间的相互感情,也展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戏剧之美一方面在于措辞,另一方面在于内涵。 就像一篇好文章一样,文笔温柔。 人们认为越剧多演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太意识形态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爱情确实是越剧的主旋律,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场面都落入俗套。 有些爱情场面真是暖心又感人。 还有不少反映爱情以外的主题。 这些剧中的一些角色非常有魅力,能够深深地触动观众的心。

《追鱼》中的包公这个人物很不寻常。 我什至认为他具有直达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 当他审理“真假牡丹”案时,他明明认出了鲤鱼变成的“假牡丹”,却放走了她。 当牡丹姑娘的父亲质问他时,他义正辞严地回答:“我包拯不能用断头台杀死无辜的怪物。” 这句话让我震惊。 说实话,鲍先生怎么可能不知道,鲤鱼当时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合常理,罪行极其严重,但他却站在人性的高度,对真假做出了价值判断,善与恶、美与丑超越了时代和阶级。 太奇妙了!

当然,剧中的鲤鱼比常人还要不平凡。 虽然是恶魔,却拥有超越人类的神性。 当她被天兵天将围困,陷入绝境时,观音出现,为她指明了两条路:一是跟随她升天成仙,但她与张珍的缘分到此结束; 另一个是进入人类世界并在那里生活。 我已经放弃了修炼,还得拔掉三片鱼鳞,但我可以和张震续缘。 深爱着张震的李渔毅然选择了后者。 殊不知,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远非贵妇为了心上人舍弃财富所能比拟的! 首先,人与神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人有生、老、病、死之苦,而神则永远自由自在地生活。 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鲤鱼修炼了数千年,距离神只有一步之遥。 其次,要成为神,只要跟随云上的观世音,就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情; 但做人就不一样了,即使变成肉身,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就是要跨越“拔出三片鱼鳞”。因此,在这部剧中,“ “拔鱼鳞”最为惊心动魄,在汹涌的尘雾中,鲤鱼痛苦地翻滚挣扎,身上沾满了灰尘和鲜血。当戏演到这里,无论是观众还是观众,剧场里,总是有一种寂静的感觉。

越剧《盘符苏夫》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青年才俊曾荣意外娶了杀父仇人严浩的孙女严兰珍为妻的故事。 他想要逃离婚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兰珍是一个纯洁、善良、心胸宽广的女人,与她的祖先完全不同,因此她透露了自己的身世和内心想法。 她不仅得到了兰珍的理解,兰珍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杀死了自己的亲人,并帮助她取得了祖父的犯罪证据。 严浩因此,党被铲除。 兰珍虽然救了她一命,但她却一无所有。 与此同时,曾嵘因为与雁荡的婚姻关系而受到政府的质疑。 为了保护自己的清白,他不得不与妻子兰珍离婚。 曾荣大方地对天说道:“兰珍对我来说没有亲人,没有亲人,如果我背叛她,天也不允许!” 于是他带着妻子挂上帽子离开了,从此隐匿于世。 记得看剧时听到曾蓉这句话,我不禁泪流满面。 我觉得兰珍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曾嵘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突破狭隘政党斗争的局限性,从人性的角度做出人生决策。

越剧中像上述这样具有美好寓意的剧目还有不少。 他们大多歌颂真善美,敢于超越专制社会所建立的正统思想的藩篱。 其中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令人敬佩的杰出人格。 崇高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用心欣赏演出的观众。 这就是为什么说剧中有人生,因为它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部美丽的越剧,是美丽的表演与美丽的文字的高度融合。 如果你能真正在其中畅游,那将是一种无比愉悦的审美,渐渐地你的个性和品味就会被美所影响。 看完一部好剧,总有一种被净化、被打磨、被充实的感觉。 且不说人性、正义这些崇高的东西,光是剧中女性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他们的冷静和优雅让我感叹不已。 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庸俗之人,缺乏他们的气质和修养。 抛开“三从四德”等旧观念的糟粕,我认为剧中呈现的女性仪态之美才是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东方女性的良好修养和温柔气质。 确实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 。 记得一位京剧名家曾说过这样的话:“戏曲中,女人最像女人,把女性的阴柔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用心欣赏歌剧的人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从小就与越剧密切接触,尝过无数情感丰富的戏曲。 因此,我对古文的兴趣与日俱增,这方面的素养也不断积累。 后来我选择了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这大概就是起源。 酒吧。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习惯以缓慢的心情来欣赏一种慢节奏的艺术。 尤其是80后的年轻人,对越剧越来越疏远。 这也是我深感遗憾的一件事。 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如果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越剧表演或欣赏越剧的行列,越剧这一珍贵的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将陷入危机。 我不太明白,现在很多年轻人沉迷于所谓的快餐文化,对越剧这样的好东西没有兴趣。 也许是因为那些表面的东西首先侵入、堵塞了他们的内心,导致这些需要更多精神参与的好的文化、好的艺术失去了进入的空间。 所以,我觉得这需要从小开始启蒙,在孩子们纯洁如一张白纸的心灵中播下越剧艺术的种子。 所以很多家长都热衷于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舞蹈和音乐。 为什么不尝试学习歌剧呢? 戏曲是一门集舞蹈、音乐、美术、武术、文学等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从小接触戏曲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女孩子。 有助于塑造挺拔优美的身材和雍容华贵的气质,同时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在反映戏曲演员生活的小说《主角》中,女主角“伊琴娥”刚进歌剧院时,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乡村牧羊人。 然而,当她到了十八、十九岁的时候,还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她的样子竟如一朵滴着清露的荷花般雍容华贵。 这完全是因为这十年来她潜心练习唱、念、做、打等戏曲基本功,让她的身体完全舒展,面向美景。 她的身姿有所成长,精彩丰富的戏曲艺术也赋予了她出众的气质。 我相信,如果能够引导孩子们接触越剧这样美丽的艺术,一定会有一些孩子对它产生兴趣,并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越走越远。 如此,越剧艺术必将蓬勃发展。 希望能够代代相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