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又有了一朵“小梅花”。来自南京琅琊路小学三年级的小姑娘王媛凭借《梁祝》“回十八”选段的出彩表现,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赢得专家评委一致好评,最终以全场最高分夺得小梅花业余组金花奖。

王媛的老家在浙江,距离越剧的起源地绍兴嵊州很近,可以说越剧也算是她的家乡戏。王媛的妈妈告诉记者,自己也喜欢越剧,其中的很多派系她都会唱几句,“王媛会说话以后我就会教她唱,几次下来以后王媛就喜欢上了。后来,王媛在电视里的戏剧频道上看到那些人物都十分好看也就愈发喜欢了起来。”王媛妈妈也认识南京的一些越剧评委名家,与陶丽艳老师也相熟,听说他们建了个小花班,便把王媛送去进一步学习了。


在王媛学习安排上,王媛妈妈说,“时间是靠挤出来的,上课她就去,回来以后就做作业,作业一点都不落下。”王媛的班主任对她也很是关心,常主动帮她补课,每次请假去学越剧,老师没有一次不同意的,很支持她的这一爱好。
与其他孩子不同,有些小朋友是被家长逼着去学习,或多或少都带有抵触的情绪,而王媛是快乐地学,她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唱几句越剧,面对别人的夸奖,她都可以用越剧唱出来。
在对女儿未来发展规划上,王媛妈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王媛喜欢的话会让她继续学下去,等她再大一些懂事了,如果她想要学越剧去考戏剧学校的话,家里人也都会支持她的。”

然而,在荣耀的背后,如今越剧小花班的运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南京青年越剧团小花班是陶丽艳于2011年创办的,刚开始这个班只有六名成员,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多位学员,据陶老师介绍,学员少,有时都不够小花班的运营成本。正是源于对越剧痴迷般得热爱,陶老师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地在运营着小花班,王媛及其他孩子们在比赛上屡获大奖也让她倍感欣慰。陶丽艳认为,现在家长在艺术教育上过于功利,他们在意的是考级来辅助小升初,因此传统戏曲处于一个被冷落的状态。
一位正准备给儿子报名学吉他的凌先生透露给记者,“学校在这一方面没有硬性要求,但多数家长会选择给孩子报音乐、绘画、舞蹈这些方面的兴趣班”,凌先生告诉记者他身边多数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时大多不会顾虑孩子自己的喜好,当记者问起会不会让孩子学习越剧时,凌先生表示像这类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还是要我们家长也懂才会让孩子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