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了好长时间的中国电影百年纪念活动以空前隆重和高档次的规格、盛大的规模结束了,但是,这次的纪念活动有一大缺憾,就是活动的组织者把戏曲电影百年这一块取得的成就,明显地忽略或排斥了,这并不是疏漏,而是电影界的一种行业封闭。
例如,曾经是新中国拍摄的(1953年)第一部国产彩色艺术片《梁祝》(袁雪芬、范瑞娟主演),1954年5月在日内瓦会议上放映时,曾受到西方观众的欢迎,被誉为中国版的《罗蜜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出国放映的艺术片。而曾经在拨乱反正初期轰动了全中国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等主演),至今为止,它仍是中国电影的票房之最,我记得当时曾公布过一个统计数字,据说它在中国内地的观众达12亿人次,那时中国人观看这部电影,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不仅受到懂越剧舞台语言的江浙沪地区观众痴迷式欢迎,而且甚至在语言不通的东北、西北、大西南的许多边缘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欢迎,在方言盛行的闽粤湘等地也受到城乡老百姓的欢迎,据说70年代末在上海放映(实为重映,此电影在沪最早首映是1965年底)时,有的观众反复观看,甚至创造了有观众连看12次的纪录。无论是拥有观众的绝对数量、还是经济效益(按当时标准换算)和角色人物及演员的知名度影响,越剧电影《红楼梦》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国电影百年史之最,没有哪一部故事片的影响可与它相比,即使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白毛女》等也无法望其项背,更不要说谢晋、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作品了。但是,此次中国电影百年纪念活动,所有表彰及媒体宣传中均不被提及,越剧电影《梁祝》中的梁山伯、祝英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没有被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也没有资格进入有贡献的受表彰者艺术家行列,她们更没有被邀请赴京参加纪念中国电影诞生的代表大会并受中央的接见。而所有这一切,显然是极不公平的,是对广大电影观众“”的极不尊重,中国影协乃至国家广电总局应对此负责。
也许有人会说,越剧《红楼梦》(其实还有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祥林嫂》等一大批)虽然影响大,但因为它是戏曲片,而我们一般说电影,是指故事片。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这次评选“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的指导思想。但我要说这是说不通的,故事片中的人物是银幕形象,难道戏曲片中的人物就不是银幕形象?你们说的是“电影百年”,并没说是评选“故事片百年”银幕形象呀!更使人觉得无法自圆其说的是,这次纪念活动中反复强调,称中国第一部电影即为1905年拍摄的无声戏曲片《定军山》,而所以称中国电影已步入百年,就是从《定军山》这部戏曲片起步的。没想到,戏曲片作为中国电影的开山级的老祖宗,却在纪念电影百年时被排斥在外了。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等是戏曲界的,不属于电影界。这种“理由”也站不住脚。这次入选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的《刘三姐》,就是一部歌剧片,而且也是先在舞台演红才拍电影的,其主角黄婉秋一直是剧团演员而非电影厂演员。而像张瑞芳等艺术家虽演电影,亦演话剧,属两栖人物,而袁、范、徐、王等亦是两栖艺术家(她们还拍过戏曲电影《祥林嫂》、《追鱼》),若论对电影的贡献,我认为亦应像张瑞芳那样同受表彰。还有,有的艺术家身份属于作家,因写过电影剧本,这次也受到表彰(这当然很对),为什么独独排斥了戏曲界的两栖人物?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电影品种,也是曾经最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它最有民族味,把现代科技展示手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一个最佳的融汇方式结合起来了,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为中国老百姓认可、接受。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的戏曲像插上了翅膀的鹰,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戏曲电影对中国百年电影的贡献是巨大的、空前的、无可替代的,中国电影的辉煌就有它的重要一份,而今年则真正是戏曲电影百年纪念日。戏曲电影还是电影多种样式(如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歌剧片等)中的重要一翼,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独特贡献。即使现在,我认为戏曲电影也不能让它划上句号,中国的广大电影观众还是很需要它的,可惜当代的所谓七代、八代的导演无此眼光,眼看着戏曲电影无人理睬而快要“绝代”了。
戏曲电影中的一些知名艺术家和经典艺术形象缺席中国电影百年纪念,是电影界在艺术上的一种自我封闭,也是对戏曲界一种行业歧视的丑陋。他们不是不了解中国电影是从戏曲电影起步的事实,然而,电影界的百年纪念话动却有意排斥了为戏曲电影做出过贡献的一些戏曲界的艺术家,这很不公!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