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5年前,杭州越剧院以“西子红妆映浦江”为题,在院长侯军的率领下,携16台越剧大戏去上海演出,一时传为佳话。浙江虽说是越剧的发源地,上海则是越剧的兴盛地,上海越剧院曾因有袁雪芬等越剧大家前辈,是越剧界的老大。然而,杭越上海行受到了越剧戏迷的热烈追捧,取得了很大成功。杭越勇闯上海滩,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杭越的勇气和实力。
杭州越剧院是一个有着60年光荣历史的优秀剧院。多年来,杭州越剧院与中国剧协似乎又很有些缘分。该院优秀青年演员谢群英、陈晓红、陈雪萍、徐铭、郑国凤分别荣获第15届、19届、24届、25届和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一个剧团5朵“梅花”是很不容易的。新编剧目《梨花情》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11个奖项,该剧与另一优秀新编剧目《流花溪》又先后荣获曹禺剧本奖。60年来,杭州越剧院创作演出了100多部优秀剧目,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深受海内外观众的青睐。尤其是近10多年来,杭越不断出人、出戏、出效益,取得了突出成绩,被专家称为“杭越现象”。
打造特色,形成优势
越剧发源于浙江,兴盛于上海,又反哺浙江。新时期以来,越剧艺术在浙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小百花”现象成为了浙江越剧的一大亮点。对于有着60年历史的杭越而言,打造特色、形成优势、走自己的路,就成为了必然。
其实,一个剧院就像一个人一样,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杭越早期上演的剧目如《苏小小》等,大都洋溢着历史文化名城和杭州的地域文化色彩,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杭越的风格和特点则更为鲜明,创作演出了《莲花湖》《梨花情》《流花溪》《梁祝情梦》《少年天子》《寒号鸟》《心比天高》《新狮吼记》《一缕麻》《德清嫂》《鹿鼎记》等一批优秀剧目,成就十分突出,走出了一条新编民间传奇剧、兼及改编西方名著、尝试新的艺术形式的路子。擅长编写民间传奇剧目的著名编剧包朝赞被调进杭越,专门为杭越写戏,从《莲花湖》开始,到《梨花情》《流花溪》,以及《梁祝情梦》《德清嫂》等,全都出自他的笔下。
经过实践的检验,杭越的民间传奇剧已经引起了广大观众包括专家的关注和认可。以“三花”(《莲花湖》《梨花情》《流花溪》)系列剧目为例,这些剧目有着传奇的故事和悬念,有着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有着对女性命运深切的人文关怀,也有着精彩的舞台二度呈现。如《流花溪》,上、下连台本的演出,长达5个小时,讲述了发生在清末初江南水乡一个大家族中四代女人恩怨沉浮的传奇故事,呼唤世人善待他人,呼唤和睦、友爱和宽容。该剧着力营造的冷艳凄美的舞台意境,令人荡气回肠。
继承为本,创新为先
综观越剧发展史,继承为本,创新为先,正是越剧成长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越剧从嵊县的小歌班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剧种,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直接被赋予了与时代同行、兼收并蓄、创新为先的艺术精神。百年越剧发展壮大的经验之一就是其创新精神。当然,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是基础,继承还是为了发展和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越剧。如上所言,杭越的新编民间传奇剧首先是越剧的,在质的规定性上,并没有离开越剧的风格和特点;但又是新创的,剧目比传统更丰富、更深刻,舞台二度呈现是当代的,表、导演艺术都增添了现代元素。
如《流花溪》是一出现代戏,在二度创作上充分调动舞美、灯光、音响等艺术手段,在表演上去掉了越剧古装戏的水袖、高靴,融入了新编的舞蹈和身段,丰富了戏曲化的表现手段;在唱腔上又十分注意保持流派唱腔的浓厚韵味,让新剧目能在直观上体现鲜明的越剧特色,动听感人。
当然,杭越人没有满足于仅仅创演民间传奇剧,从他们近年来将易卜生名著《海达·高布乐》改编成越剧《心比天高》和创演儿童音乐剧《寒号鸟》,又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还致力于越剧题材和艺术样式的新的开拓,反映出他们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心比天高》是运用中国戏曲演绎西方名著的成功范例。它保留了原著的故事内核,提炼了原著的主题,但把故事发生的地点移植到了古代的中国,特别是把原著中海达开枪改为拔剑自刎,为越剧艺术的表演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正是这3分半钟的自刎戏,主演借助戏曲的水袖功把海达绝望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剧第一次出访挪威就震撼了西方观众,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破例接见。第二次出访挪威是参加易卜生戏剧节,来自东方的越剧艺术得到了参加戏剧节活动的观众、专家、各国使节、政府官员及新闻媒体的高度赞誉。
《寒号鸟》是一出儿童音乐剧,小学课本里《寒号鸟》的哀叫及命运在几代少年儿童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杭越人从新编儿童音乐剧的故事中,看到了悔过自新的新“寒号鸟”积极的人生意义,看到了载歌载舞的音乐剧与传统越剧以歌舞演故事的相通之处,大胆排演了这出剧目。该剧在中小学巡演时广获赞誉,并且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还应邀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世界青少年戏剧节,捧回了大奖。
近几年来,杭越新创排的《新狮吼记》《大道行吟》《一缕麻》《红楼梦》《德清嫂》等,都深受观众欢迎,传承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广。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从越剧的传统保留剧目,到推出民间传奇新戏,从《寒号鸟》《流花溪》《一缕麻》《德清嫂》拍摄成戏曲电影,到世界经典戏剧精品的中国化,杭州越剧院的艺术探索从平面扩展到立体,从单一的越剧传统表演延伸到多剧种、多艺术类别的融合。为人民创作,博采众长,面向市场,少了哪一样都不可能赢得喝彩。
立足百姓,引领观众
分析“杭越现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立足百姓,引领观众,争创精品,勇闯市场。剧院平均每年演出200多场,常年活跃在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深圳、香港、等地,还先后多次出访日本、韩国、加拿大、法国、挪威、德国、美国、希腊等国家。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没有了观众,戏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据侯军介绍,根据多年来走市场的经验,他们坚持把为百姓演戏作为立足之本。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们选定《莲花湖》为突破口,鲜明地形成了民间传奇剧的风格。而且这些民间传奇剧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备成为精品力作的条件,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当年正是《莲花湖》一炮打响,满足了观众的厚望,剧院彻底打了翻身仗。其实,杭越的“三花”及《心比天高》《一缕麻》等剧目,既尊重老观众的欣赏习惯,又致力于争取新观众;既直面演出市场、好看好听,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不断创新,有着较高的欣赏品味。
“杭越现象”已经引起了戏剧界的广泛关注,杭越的经验和特色更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杭州越剧院正处于出人、出戏、出效益的事业繁荣发展期,我们期待着杭越人把握当下戏曲发展的大好时机,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季国平) (摘自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