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里士多德划分的戏剧六要素里(情节、思想、性格、言语、唱段、戏景),其中情节、性格和思想三个要素是最重要的。戏剧所展示的故事要放在完整的情节之中,情节必须有丰富的人物性格来展现,情节的展现也必须在理性和智慧的推动下进行,所以情节、性格、思想对戏剧尤其是对当代新创作的戏剧来说至关重要。
越剧《狸猫换太子》是根据传统老戏改编的,传统的《狸猫换太子》一般要分三场才能演完,情节波折,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并且因果有报,很受基层观众喜爱。以前我们附近村请戏,狸猫换太子必须要在晚上才演,并且分三个晚上才能演完。而越剧《狸猫换太子》受时长所限,要把它浓缩在一场之内,就必须对很多情节进行取舍。今天晚上看完越剧《狸猫换太子》后,感觉它对传统老戏的情节没有作太大的改变,基本是按照老戏的顺序一场一场演下来,只不过中间舍了几场,后面演到寇珠之死结束(传统老戏里,寇珠死后,后面还有大篇的情节来写李妃如何一步一步平冤)。尽管删减了好多情节,但是整个呈现还是挺流畅的,舞台调度也自然有序,没有很仓促、很突兀之感。另外,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陈琳、寇珠、刘妃、李妃、郭槐等几个人物有血有肉,所以整体感觉改编的很不错。还有不得不提的是本剧的三朵梅花,表演上各有千秋,尤其是吴凤花老师,唱做俱佳,成为本部戏成功的关键。本剧的之处是寇珠之死,虽然也能给人以震撼,但是觉得渲染的还不够,没能让观众产生出特别强烈的共鸣感。另外,在中间见李妃一场,李妃刚开始的唱段有点过于理性了,关了十余年,竟然还能逻辑清晰的分析自己受冤的经过。在最后,故事的结尾是陈琳写出血书,然后包拯出场,这样的收尾感觉有点仓促,并且会迅速给人传达出一种因果报应的信息,个人觉得结尾可以更加戏剧性一些。
其实,现在基于传统老戏改编的剧目很多,并且有些剧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豫剧《程婴救孤》,整台戏抓住了“悲”来做文章,通过李树建老师苍劲悲凉的唱腔,使这部戏成为当今戏曲界的一部精品之作;还有京剧《成败萧何》,抓住了萧何的“无奈”,整部戏情节环环相扣,心理刻画深刻,所以又名列精品剧目之首。由此而知对于一部戏成功与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有自己明确要表达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越剧《狸猫换太子》在情节和性格两个方面已经做得很好,虽然整部戏一直在强调正义、良知,但是思想性还不是特别的高,当然这是针对于要成为精品剧目而言。这部戏要获得向《程婴救孤》《成败萧何》那样巨大的成功,就必须排出自己的特色,表达出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