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民间越剧团成为文化产业新军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越剧之乡嵊州市,有100多个常年性、季节性的民间职业越剧团。这些越剧团,主要由80年代兴起的半农半艺区社剧团演变而来。到目前,总计越剧艺人有2500多人。无论春夏秋冬,他们总是自带铺盖、自备服装导具和活动舞台,哪里需要演戏就去哪里。在农村,在山区,在海岛,处处都可看到他们的身影。

民间职业越剧团以人员精、开支省、票价低、流动便,适应了农村经济的承受力,以丰富的越剧剧目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成为江南农村演出市场中的一支文化产业大军。每当农闲时节,越乡大地就热闹起来了。“村里请来剧团啦!”好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剡溪两岸越音四起……而与此同时,人们也能从我省各地,甚至上海、江苏、福建等不少地方的农村看到嵊州的民间越剧团。

群乐、新星、百花、群艺等出自越乡的民间剧团,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日前,笔者饶有兴致地深入民间越剧团,从中采撷了民间剧团辗转在农村大舞台演艺生活的小片段……带着婴儿把戏演实验越剧团是嵊州市较有影响的民间越剧团。在剧团后台,笔者看到一位扮小旦的演员正抱着一个哇哇啼哭的婴儿,一旁的老婆婆一边小心翼翼地把奶瓶放进婴儿嘴里,一边哄着:“小乖乖,别哭,别哭……”原来,这个演员名叫张亚珍,28岁的她已在民间越剧团演了8年的戏,怀中的婴儿是她出生才六个月的孩子,那位老婆婆是孩子的奶奶。“孩子饿了,我每天下午、晚上要演两场戏,穿着戏服不便给他喂奶,只好喂点奶粉。”张亚珍说,孩子还未满1岁,自孩子满月后,她就带着孩子出来演戏,这次已整整三夜没睡好了,因为孩子感冒,晚上老是哭。而晚上10点演完戏后,她还要乘三四个小时的车子去东阳市,第二天下午还有戏……“本想孩子出生就不演了,但不知怎的,对越剧喜欢得歇不下了,孩子和演出两边都舍不得放手,只好抱着孩子来演戏。”张亚珍的声音有些嘶哑。很快,就轮到她上台演出了,张亚珍把孩子往婆婆怀里一放,就上台亮相了……在民间越剧团采访的几天里,笔者发现,带着孩子东奔西走演出的演员比比皆是。一个剧团一户人家这是一个典型的越剧之家。贾巧儿、加上巧儿的父亲、两个哥哥和两个嫂嫂一共6人,全都是民间越剧团的成员。

今年53岁的父亲会唱越剧会拉二胡,已搞了30多年的剧团工作,目前,在团里拉主胡;两个哥哥也因特别喜欢越剧,都跑到剧团来拉琴伴奏,尤其是做木匠的大哥,还放弃了一技之长,义无反顾地来剧团学打锣;两个演花旦的嫂嫂都是哥哥们在剧团里结识的。巧儿笑着说,她出生才9个月时,在民间越剧团的父亲就把她带在身边。小时的她常常会一整天不知疲倦地坐在戏台边痴痴地看戏。稍大一点后,她就嚷着要去跑龙套。初中一毕业,她就走上了越剧舞台。端庄的巧儿天生是块演越剧小生的料,她扮相俊美,还赢得了许多小戏迷呢!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小戏迷们的照片随身珍藏着,节日里她还常常收到来自山村小戏迷们热情洋溢的贺卡……像这样的“越剧之家”及夫妻从艺的现象,在民间职业越剧团里是司空见惯的,有个30多人的剧团里竟有8对夫妇。 76岁还在舞台上翻跟斗“要是有人来请我演戏,我还会重上舞台。”一说起自己心爱的越剧事业,77岁高龄的张菊芳老人就兴致勃勃,若不是三个月前得了病,老人肯定还活跃在越剧舞台上。去年,扮演老生角色的她还在舞台上翻跟斗,当观众得知她已76岁时,无不为之叹服。张菊芳一生都与越剧结缘,自15岁学越剧起,直到50岁才从当时的嵊县越剧团退休,之后就一直跟随姐妹越剧团,奔波在宁波、苏州等地的农村舞台上。在漫长的演艺生涯里,张菊芳对20多年前的那个农历大年初三记忆犹新。那时,他们在王院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演戏。那天下着大雪,地面上已积了一尺多厚的雪,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和刺骨的寒风,她们穿着草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足足跋涉了几十公里路,当时,有好多演员都哭了……但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张菊芳都挺了过来…… “她对其他事的记性不好,只有剧目台词记得清清楚楚。近几个月来,挡不住朋友的热情邀请,她还带病去中心公园演戏,演起戏来劲头十足。一个人呆在家里时,她也常常情不自禁地唱几段解解瘾……”张菊芳的老伴这样说。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自从17岁走上越剧舞台,竺素珍尝尽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滋味。20年来,她未曾过上一个完完整整的团圆春节,每年的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她就要整装出发。去年一年她只在家里呆过两回,总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儿子令她万般思念……而出门在外,她与姐妹们常在地上铺层稻草席地而睡,有时只能睡在搭棚的舞台上。演员如此,作为剧团团长也同样如此,每天要安排演员生活,要联系业务,有了上场没了下场时,甚至半夜三更也要去敲门联系。一位姓陈的团长这样自嘲,“怨天怨地怨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越剧。”当然,在风餐露宿的日子里,演员们在追求自己喜爱的越剧艺术的同时也发家致富了。许多演员都配起了手机、呼机、微型VCD等,不少演员家里还造起了新房子。一些越剧专业村如黄泽镇官园村,村里能造得起新房子的都是那些演戏的家庭,唱好戏文已成为民间越剧团演员的一种谋生致富的职业。 “嵊州人,人人都爱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正是越乡人民对越剧艺术的特殊感情和执著追求,孕育了一个个民间越剧团,而越剧演员们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敬业精神,使一个个民间越剧团得到了红红火火的发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