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剧的优秀剧作家徐进走了,我因病缠身,不能去最后送别,心头止不住阵阵悲痛。
记得1961年10月下旬,我们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请全团同志吃饭时,特地对徐进同志说:“我代表观众向你致谢,写了《红楼梦》这么一个好剧本。”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对一位普通的戏曲编剧如此敬重,当时令我们十分感动。半个世纪以后,徐进编剧的越剧《红楼梦》,已经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剧中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今已成了老百姓的常用语言,《红楼梦》的巨大成功,当然是曹雪芹的不朽之作和编、导、演、音、美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综合体现的结果,但徐进的剧本立了首功,这是他对越剧艺术、戏曲事业的一大贡献。当年周总理代表观众向他致谢,徐进受之无愧。
我认识徐进早在1943年春天。那时我们越剧改革刚起步,急需编导人才。雪声剧团在大来剧场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剧,考试结果,徐进以一段通顺上口的越剧唱词,中了头名“状元”。他是浙江慈溪人,比我小一岁,中学没读完,就来到上海谋生,进了一家西药房,从学徒开始,苦干几年成了小职员。那年他刚20岁,出于对家乡戏的热爱,情愿放弃药房职员的“好饭碗”,热情投身到当时地位低下的戏曲行业里来。记得他为我们写的第一部越剧是《月缺难圆》,由我和张桂莲主演。接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演出了他写的《渔家怨》《木兰从军》《明月重圆夜》等八部大戏。他勤奋刻苦出戏快,初露艺术才华。他那雅俗共赏的唱词风格,也开始赢得越剧观众喜爱。后来几年,他又先后在芳华剧团、玉兰剧团、东山越艺社和云华剧团担任编剧或剧务部主任,改编、创作了《沙漠王子》《浪荡子》《秋海棠》《天涯梦》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剧目,因此他是上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的功臣之一。
解放以后,我们一起走过了60年风雨岁月。上世纪50年代初,越剧传统老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徐进等同志集体改编,成为越剧优秀代表作品,拍成电影后,影响扩大到国内外。徐进的创作也由此走向更加成熟。1958年的越剧《红楼梦》,达到了他的艺术高峰。后来他又参与了电影《舞台姐妹》的创作。正因为这部《舞台姐妹》,徐进和我很早就被重点批判。十年磨难,志犹弥坚。“”一倒,我们便组织创作了一台歌颂、悼念周恩来总理的组剧《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徐进含着热泪执笔创作了其中一折《难忘的卖报声》,演出获得了观众极大欢迎。接着,徐进又满怀投入了现代越剧《三月春潮》的创作。1979年起,我重新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工作,徐进和吴琛任副院长,我们三人一起在拨乱反正、重建剧院的艰苦工作中,结下了更深友谊。退休之后,他又为越剧艺术的理论研究献计献策。年逾古稀,他还笔耕不辍,带领其他同志,一起完成了他的夙愿: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这部浙江拍摄的作品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鉴于徐进同志对越剧事业的贡献,在纪念越剧百年时,上海市给他颁发了“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荣誉奖牌。这是众望所归,理所应当。如今人虽走了,但他的作品将会永远留下,留在戏曲百花园,留在广大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