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用毛笔书写的信,前不久被送到浙江省文化厅分管职称的领导手里。写信者是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内容是为他属下的编剧余青峰的职称问题“游说”。
一位佳作迭出的青年编剧
余青峰是谁?
6月19日,浙江省绍兴市绍剧团演出绍剧《秋瑾》,编剧:余青峰。
5月26日,杭州越剧院上演我国第一个描写孔子的越剧《大道行吟》,编剧:余青峰。
5月18日,杭州剧院上演创新的越歌剧《简爱》,编剧:余青峰。
在编剧人才青黄不接,众多剧团一剧难求的今天,如此密集地上演同一个编剧的多部剧作,实为罕见。
余青峰,杭州市2006年引进的专业编剧。
2006年初,越剧《赵氏孤儿》在上海、浙江、江苏演出引起轰动,杭州市委叶明调来剧本。读罢,深为感动,这位分管艺术的领导萌发了一见余青峰之念。
浙江是戏剧大省,戏剧舞台曾经辉煌,出过顾锡东、钱法成、魏峨、胡小孩等声名遐迩的编剧。而辉煌已渐行渐远的今天,舞台相对寂寞,一个重要原因是缺编剧:浙江全省专职戏剧编剧不足十人,省属剧团仅3人,杭州亦仅3人!
作为一个文化大市,杭州曾专门招收过一个培养戏剧编剧的本科班,可全班20余个学生毕业后无一留在戏剧编剧队伍中,全部“触电”。
编剧报酬太低。上世纪80年代,顾锡东曾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写出一个剧本,稿费是:400元!
相比之下,如今电视剧编剧报酬却很高,动辄每集万元甚至数万元,一个电视剧动辄几十集,创作一部电视剧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还有哪个编剧愿去编戏剧呢。
可戏剧需要繁荣,戏剧的繁荣需要编剧!正因此,叶明焦急地寻觅着专业编剧人才。
近年来,杭州欲将该市建成中国的文化中心,投入巨资引进人才,2005年投入文化专项经费500万元,2006年突破1000万元,还拨出300套住房用于奖励文艺人才,以“让天下英才尽入我榖中”的胸怀,吸纳各地的才俊,余华、麦加等文化名人纷纷来杭州定居。
正此时,余青峰进入叶明的视野。
“三无”就像3座大山阻断了他进入大上海的路
能创作《赵氏孤儿》这样厚重历史剧的编剧该是历经风霜的老人吧,万没想到余青峰是如此年轻。叶明欣然决定引进。
然而,看余青峰的名片,职称一栏竟印着:“无级编剧”。
岂止无级,余青峰还是“三无编剧”:无职称,无工作,无工资,甚至可以说无学历——在动辄硕士博士的今天,他的大专学历几可忽略不计。
余青峰,福建人,1973年出生,中学时就热衷于剧本创作,高中时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冷月琵琶》,入围参加福州戏剧汇演。199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编剧大专班。在校期间便参与大型史诗话剧《孔繁森》的编剧。毕业后在福州闽剧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工作。因痛感国有院团体制束缚,2002年舍弃一切漂到上海打工,期间创作了反映“非典”的越剧现代戏《被隔离的春天》,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编剧奖;《赵氏孤儿》获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已创作剧本十多部。
其实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团等院团都想调他,但在引进人才讲究“硬件”的今天,“三无”就像3座大山阻断了他进入大上海的路。
“三无编剧”的“无”何时能去掉
“只要是人才,就应该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予以破格!”叶明果断拍板。
2006年11月,“三无编剧”正式来杭州报到。
“西湖太美了,杭州太美了!”余青峰激动异常。一到杭州,他马上投入创作中。
很快,他拿出了第一部剧作:越剧《李清照》,并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
这两年是余青峰的丰收年,继《李清照》之后,他又完成了《秋瑾》、《简爱》、《大道行吟》等多部剧作,还应邀为无锡创作了锡剧《江南雨》,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眼下,他正在为杭州市创作一部反映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现实题材戏曲剧本。
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是一个爱才如命的领导,他对余青峰很器重。为了让这位年轻的编剧安心创作出更多作品,他要扫除依附在余青峰身上的最后那个“无”——职称问题。
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职称意味着住房、工资和待遇,意味一个知识分子的脸面。
谁知,余青峰并不领情。
“评职称很麻烦。”他对陈建一说,“要考试,要写论文,程序烦琐,与其把精力放在这些地方,不如多写几个剧本。”
刚到杭州,组织上就希望他申报职称,他婉言谢绝。他不愿申报的另一原因是,凭他的水平和成就申报正高都绰绰有余,但按规定他必须从初级开始评,他不愿意。
“直接报副高,我来做工作!”陈建一说。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场景。
陈建一的真诚关心使余青峰很受感动。终于,他决定申报职称。
“三无编剧”的第三个“无”何时能去掉,人们拭目以待。